文章内容

江苏科技大学 - 《江苏科技大学报》

以鞋丈量的岁月

作者:顾月    
2024-12-05     浏览(38)     (0)

曾祖母回忆过去艰苦岁月,打开布包发现一双千层底鞋,感叹国家发展强盛。从木屐到名牌鞋,新中国农民只用七十年的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经历过曾经一穷二白到如今富裕强盛的中国发展历程的农村老媪,年过九旬的曾祖母越发怀念过往的苦日子,常向我讲述那段悠长岁月。

曾祖母有个小布包,用上世纪后半期流行的“的确良”蓝布仔细扎好。一日,曾祖母小心地打开那个布包,抚摸着里头的物什,久违的青春喜悦气息让那张遍布岁月沧桑的脸重新焕发生机。那是一双针脚细密的千层底,一双鞋面鲜 艳 、红 色 已 半 褪 的“ 新 嫁鞋”。

“这嫁鞋我统共就穿了两次,结婚那会儿当的嫁妆,后来忙得脚不沾地,在外赚工分,回家烧水煮饭,哪顾得上再穿,这鞋就压了几十年的箱底,白白糟践了一双好鞋”,曾祖母用粗糙的指面抚过白里泛黄的鞋帮,像在回忆又像在惋惜。

我轻扯她的衣袖,曾祖母回过神笑笑:“还是老一辈穿的千层底好,软和踏实。”

我想起儿时穿的一直是曾祖母亲手缝制的千层底,用淘来的鲜艳边角布料做鞋面,舒适好看。只是儿时顽皮,一双千层底常磨破几个洞来。“穿千层底是很舒服,但干农活常有磨损,那不就得常换新的吗?”曾祖母挑眉,好笑似的瞅了我一眼。

“哪儿来那么多功夫纳鞋底、补鞋面?那个时候去田里干活的人大多赤着脚,也有穿草鞋的,千层底可都得细细捆好揣兜里,哪里舍得穿?”

“赤着脚?不硌得慌?”我惊异。“干活的个个皮糙肉厚的,比不得那些大城市里成天坐办公室的,这点儿算什么,再不济裹根长布条,打双草鞋都成。”“那个时代可真苦。”我发觉曾祖母的表情黯了一瞬,随即变得平和,“嗨,苦也只苦了一阵子。国家十年一个大变样,改革开放后,谁还再穿草鞋,分到田的农民手头宽了些,个个脚上都有一双绿球鞋。胶底的,自然比不过千层底软绵,但是耐磨,穿个几年,修修补补,倒也烂不了。村里头穿千层底的开始变少了,男女老少能下地干活的都整天穿着一双绿球鞋,慢慢的千层底也不稀罕了,愿意费心去纳千层底的更是少了。大家都把心扑到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憋者劲儿要搞出些名堂。”

“现在绿球鞋也少见了吧?”我侧头看看曾祖母,她正眯着眼寻思着。

“近二三十年来年轻的出去闯荡去了,就留了些老的在家里干活,大多还穿着双绿球鞋,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都省惯了。”曾祖母叹了口气:“那些年轻人鞋子穿的越来越好了,人也走得越来越远了。”

“现在农村人挺时髦,穿名牌鞋的可不少。”

“是啊,各种机器往村里搬,现在的人去田里走一遭,名牌鞋都不沾灰的呢。”曾祖母似乎有些不满,但言语里透着骄傲。

我不由得觉得好笑,“这就说明国家发展强盛了,农民富起来了,观念和以前大不相同啦。”

曾祖母点头笑笑,“不同了,大不相同了,穿的鞋都大变样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从木屐到帛履,旧中国的各朝人民花了数百年。从赤脚、草鞋到名牌鞋,新中国农民只用了七十年。

七十年前的农民将赤足扎进黄土泥泞中时或许难以想象,国家短短七十年的发展让他们的子孙能在此刻穿着锃亮的皮鞋走在不染纤尘的高楼大厦里。

七十年的发展以农民的生活变化作为缩影;七十年奋斗来的富强以农民的幸福作为总结;七十年,以农民穿过的鞋来丈量那段悠长的岁月。

(顾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