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周报》

那时的我们

作者:陈萍    
2024-12-02     浏览(67)     (0)

作者回忆入校时的情景,讲述了自己在附中学习的美好经历,包括排队去附中、班主任罗老师的独特教姿、学习雷锋、打排球比赛等,并表示十分有家国情怀。作者感激学生们的理解和支持。

入校之际,我们列队从附小走到附中。如今回想当时的场景,嘴角就会忍不住上扬。班主任罗老师有一双褐色的眼睛,过腰的长发每天都梳理得整整齐齐,时而扎成双辫,时而扎成独辫,扎独辫时还爱在辫梢系一方绿底碎花的手帕。罗老师讲课之时,习惯把右脚踏在走廊右侧课桌的底撑上,随着讲课的节奏,轻轻晃动着脑袋,辫子忽而胸前忽而背后,尽显飒爽、迷人之姿。

在我的印象中,罗老师很少对我们提出要求,但我们班的同学都很争气,在年级活动中总能名列前茅。记得有一年冬季长跑,全年级似乎只有我们班的班主任不在现场。但我们依旧迈着整齐的步伐,口号嘹亮,齐刷刷地荣获全校第一。小个子的徐同学是年级公认的调皮大王,谁都不服,唯独服罗老师。这个习惯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现在同学聚会时,他仍喜欢坐在罗老师旁边。

那时我们也学雷锋,不过并非是扶老太太过马路。西三区是当时刚落成不久的教师公寓区,号称“贡献楼”。那片住宅区尚未通邮。住西三区的女生能想到的学雷锋活动,便是每天放学后前往邮局领取邮件,然后按照门牌号送邮件上门。那时的我们日子过得好开心,早上相约同学一起走到东边大操场边的东四楼上学,下午放学后又一起送邮件。一路上说说笑笑、蹦蹦跳跳、晃晃悠悠,我们就这样成了一辈子的闺蜜。我们也有学农劳动,比如去喻家山后的农场搬土砖。

高中我选择学文科。高中比初中的学习紧张多了。青春绽放的年岁总能留下独特的美好。花季的我们最爱看本年级男生跟高年级男生打排球比赛。场内龙腾虎跃,场外欢呼雀跃。每个精彩瞬间都能让我们心跳加速,释放出快乐的多巴胺。那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热播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女军医杨雪成为我心中的偶像。为此,我报名参加学校的“群防群治”,跟着学包扎、学针灸、学肌肉注射。我最盼轮流值班,一穿上白大褂,神圣的使命感就油然而生。毕业四十多年后,还有同学提及曾经接受过我的包扎。回想起来,我真心感谢那些呲牙咧嘴忍痛让我练手的同学,是你们满足了我想当军医的愿望。

高考时,我们爬上敞篷大卡车前往关山中学赶考。家长骑着单车追着我们送考。恰逢罕见的酷暑,考场没空调。市政府就调用肉联厂的大冰块,送到各个考场降温。时至今日,当年高考的内容我记不清了,放冰块盆子里的冰镇汽水却依然记忆犹新。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附中成为一名历史老师。带我入行的师傅就是我当年的老师。最初,我年轻气盛,讲课语速快且声音尖细。他要求我每天晚上听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学播音员的语速、语调。渐渐地,我明白了功夫在课外的道理。再后来,许多年过去了,我也从新手成长为资深老师。我至今仍记得当选附中首届“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时,学生为我写下的推荐语:陈老师是十分有家国情怀的一个老师,她上课娓娓道来,每一句都是历史,都是经典。我很欣慰,因为我被学生理解。我很感恩,因为我在附中度过了最美的年华。

(作者系附属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