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商丘师范学院 - 《商丘师院报》

红橙黄绿蓝靛紫,不是别人的!!!

2024-11-01     浏览(29)     (0)

文章节选自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描绘了北国秋天的美景,指出秋天的深味是普遍存在的,无需国别和阶级区别。秋天的美景和深味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文人。


 

这是属于商师的

秋日“邀约”

接下来

和我们一起

欣赏这些秋日里的

校园美景吧~


 

秋色微醺

桂香阵阵

在鼻尖

若有若无地萦绕

和着书页

翻动的“沙沙”声

编织着

商师学子的青春记忆


 

蓝天澄澈

云淡风轻

点点白云

如轻柔纱幔

将秋日的校园

温柔地拥抱在怀中


 

岁月交替

落叶归根

诚然秋叶

并非代表结束

他们为大地留下

希望的种子

待到春天

纷纷扬扬尽情绽放

这是对自然

最深情的告白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曰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鄄thology友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
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