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薄竹材、对接杆件、粘接拉索……水土学院实验室里,三位少年正不舍昼夜,一遍一遍打薄材料、计算数据,设计结构、搭建模型、试验荷载,为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紧张准备着。
“我们设计的四柱框架结构,可以满足123种模型与加载参数组合,重量只有50多克!”在“构力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总决赛现场,水土学院师生团队历时12小时,完成了作品的受力分析、结构设计和模型制作,并顺利通过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及水平振动复杂工况下加载测试,荣获二等奖。这是学校代表队首次通过省赛选拔入围全国总决赛,实现了学校在此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在训练与摸索中成长
结构设计是个 “精细活”,竹材要打薄到确定的厚度;杆件要确保做得直、没有薄弱点、连接处无虚接;模型组装要控制尺寸,不能出现半毫米误差;软件建模要精确内力分析。这需要丰富的结构设计经验与工艺制作经验。
水土学院学生孔野、郭仕豪、韩沛锐组成了此次比赛的参赛队伍,而在一年前备赛校赛时,他们却是结构设计的“小白”。“他们都是刚上大二的学生,结构力学等课程还未学习,工艺制作经验也相对缺乏,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队员们凭借强大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一路突围,背后付出的是加倍的努力与付出。”指导教师尹航告诉记者。
万事开头难,队员们 “升级”的第一步从技能训练开始。“刚开始,我们基本上每天练习杆件的制作、竹材的打薄处理、节点的连接以及强化等,同时自学软件,利用有限元软件建模,掌握施加荷载后的内力计算以及形变量计算的方法。”队长孔野告诉记者,模型制作要求特别严格,一毫米的差别对结构和承载能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为此,团队坚持打好基本功,训练过程持续了整个备赛阶段。
基本操作学会了,还需要大量的结构设计与工艺制作经验。“制作的模型越多,验证的方案越多,尝试的思路越多,结构才越近于完美。”这是尹航对队员们的要求。“每个模型的制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在实验室里制作模型直至凌晨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队员韩沛锐告诉记者。
备赛阶段,成功的经历很重要,但失败的经验更为珍贵。备战省赛时,队员们按照上一届国赛的赛题进行实战演练,模仿全国一等奖的模型进行制作,学习其中的巧妙结构与精湛工艺。“我们制作的第一个模型是一座两跨大桥,由两个桥墩通过数条拉索将桥面稳稳架在空中。但是我们第一次用竹材做模型,不熟悉竹材的强度,6kg质量块的小车通过桥面时,一根拉索过薄发生了断裂,从而导致了整座桥面的坍塌。”孔野回忆说。
虽然这个模型失败了,但是孔野与队员却很开心。他说,因为从这次尝试中,他们了解到了软件计算的重要性,以及模型制作前杆件和拉索性能测试的必要性,这是书本之外的经验知识。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与改进中,他们的参赛工艺越来越成熟,结构越来越稳定,模型越来越轻巧,所承荷载也越来越重。
一次次的推翻重来
每一次掌声都来之不易,背后是无数次的返工重造。
结构设计竞赛会设置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工况,参赛队伍需要现场抽签确定其中一种,这意味着,要想赢得比赛,设计模型时就要攻克每一种工况。于是,模型的反复试验,不断推翻重来便成了参赛队伍必须要攻克的难关。
“一个模型要做 20个小时,有时候上加载台几分钟就塌了,感觉很无助找不到出路。”孔野告诉记者,这是他觉得最疲惫的时候,但是绞尽脑汁想出解决方案并试验成功,又让他特别有成就感。
“省赛的前一晚,新制作的模型在4hz震动工况下出现了严重的共振问题,想到的方法都试过了,还是无法解决。”孔野说,他们紧急寻求了指导老师尹航与杨海波的帮助。
两位老师连夜赶到实验室,指导他们改变底座拉索在模型上的粘贴位置,改变各层的横梁强度,改变同层横梁不同强度……穷尽各种办法,尝试各种解决方案,“最后,我们通过改变第四层一根拉索的松紧程度,使模型整体出现扭动趋势,从而减小了共振。”凌晨三点多,团队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省赛中如愿以偿地取得了一等奖,首次代表学校闯入了全国总决赛。
满足工况要求是赢得比赛的基本条件,而模型重量却是影响成绩高低的关键因素。只有模型质量越小,承载的荷载越重,得分才会越高。
“他们省赛的模型是 139克,这个重量其实已经非常轻了,但是到国赛阶段,重量就成了‘关键手’,必须要减重。”尹航说。
如何保证结构稳定、所承荷载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减重呢?“我们突然想起了王少杰老师提过的‘强柱弱梁’的概念,可以在结构中加强柱子的抗力和刚度,减弱梁的刚度和抗力,减轻梁的重量成为我们钻研的方向。”郭仕豪说,“减重阶段,0.1毫米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团队反复测试不同截面面积和不同厚度梁的承载能力,最终确定使用4×4毫米截面,材料厚度为0.2毫米的梁,成功减掉了原来梁的三分之二重量。此外,团队还缩减模型的整体截面,并将柱子材料厚度从0.8毫米减小到0.5毫米。
“我们的模型重量减了整整90克。”孔野说,“经过成千上百次的测试,我们熟练到用眼看就能察觉出材料的厚度,用手指摸就能感觉出竹杆0.05毫米的区别,用手掂就能知道模型轻了或重了零点几克。”
“舵手”掌舵行稳致远
船要行稳致远,离不开舵手操控方向,这支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
尹航是这支“小船”的舵手之一,2018年起指导学生参加结构设计竞赛,具有丰富的带赛经验。“尹航老师工程经验比较丰富,但是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启迪和发散思维,鼓励我们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郭仕豪说,在备赛过程中,尹航老师会定期检查模型制作情况,与他们一起完成加载试验,观察破坏过程、找寻破坏原因,提供中肯的建议和指导。
刘传孝在团队备赛过程中发挥着“百宝箱”的作用,他会尽力满足团队的各种需求,主动对接企业赞助,解决团队的加载设备与材料问题,为团队的实验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在学生备赛压力大时,他又会化身心理按摩师,给队员们加油打气,传授参加大赛应有的心态。
此外,还有王少杰、杨海波两位老师,引导团队解决结构失稳问题,指导团队对不同方案进行受力分析与计算。
事实上,这支团队取得的成绩不仅是师生全力以赴的证明,也是水土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缩影。“学院致力于打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培养模式,配备教师进行专业指导,鼓励学生在比赛中强理论、增本领。”学院副院长王少杰说。大赛不停歇,这项比赛结束后,水土学院将于近期开启下一年度结构设计竞赛的组织筹备工作,赛题已经拟定为“宜机化非对称日光温室结构设计与制作”。又一批新的参赛者将在比赛中磨炼成长,感受“前辈”走过的路。
“我们还想攀登更高的山峰,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孔野目光坚定。载誉而归的他们正在为下一次比赛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