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是中华文明的印记,是对历史的提炼,是在时间的指引下,理清前行的方法,也是让信仰生根、让未来到来的智慧。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建成于2022年7月23日,也是那年暑假,我与版本相遇。一切的故事从良渚文化开始,玉钺上的“神人兽面纹”和陶器上的花纹开启了原古的文明印记;印刷术代表纸本时代的到来,不同材质的活字表征着不同年代的印刷技术;而整个江南版本展示的就是一部从古至今,长江流域文明积淀的进化史。从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古籍、青铜器,到包含着鲜明时代印记的报刊、粮票,甚至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磁带、图书、报刊,乃至鸿蒙第一行代码等等,都可以看到千年历史流变的文物印证,感受到书香门第学子的传统文化熏陶。那些展柜里的版本,是凝结时间的“胶囊”,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印记,是中华文明的根与脉。
岁月流逝不是只剩史书泛黄,流传下来的珍宝重器,都有道不尽的万古传奇。每件版本,都是中国故事最好的讲述者。先民的某一类刻符、《诗经》的某家解说、《兰亭序》的某个墓本、杜甫诗集的某个刻本、《共产党宣言》的某个语种译本、某个窑系中的一款梅瓶、某地年画里的关公形象、文档的每一次保存等等,都是各个领域、各种主题的具体版本。每一种版本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丰富的时代信息。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内容的文献、文物,如同一份份关于历史记忆的闪存。它们代代传承至今,同时承载的是五千年涌动不息的文脉。写下它们的人早已不在,制作出它们的人也不常留下名字。好在,它们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讲述者。它们自己,同样也是自己无声的讲述者。它们讲出平仄,讲出浓淡,讲出阴阳,讲出善恶,讲出百家争鸣,讲出天下一统,讲出大漠孤烟直,讲出海上生明月,讲出宫商角徵羽,讲出仁义礼智信,讲出安得广厦千万间,讲出长风破浪会有时,讲出老夫聊发少年狂,讲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然后,读到和听到这一切的我们,穿越千年,与之产生链接,从而理解过去、珍藏过往,并寻找当下的意义,成为面向未来的、新的讲述者。
这正好契合了萨哈·纽厄尔说的“物品能够承载过去的情感意义,并引发当下的情动”。那个时候的人不知道经典物理,也没有成网络的文化体系,他们有的是朴素、原始、依赖本能的思考能力。当我们抛下现代人的身段和傲慢,回归未被意识形态规训的“无知”状态,去嗅文明脉络里微妙又缥缈的联系,顺着这条线索,逐渐接近本源。
华夏文明孕育了璀璨夺目的中华版本文化,它如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帧帧“截屏”、历史记忆中的一个个“闪存”。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这与中华民族对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不无关系。从周代的守藏室、汉代的天禄阁、唐代的弘文馆,到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渊阁,专藏机构绵亘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不衰。在这与版本的一期一会中,历史留给了我们博大精深的版本文化,我们受到嘉惠,在观察、比照、甄选中得到启示与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