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周报》

青春最美的风景

作者:关琨亮    
2024-11-25     浏览(45)     (0)

作者在仙桃市郑场镇初级中学开展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与学生分享材料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其中一名学生想成为篮球运动员,作者从运动力学角度入手引导他,使他变得积极回答问题。作者认为这段经历将化作前行的动力,见证成长的足迹与梦想的绽放。

“同学们,你们见过亮晶晶的钻石吗?大家觉得钻石和碳有关系吗?”课堂顿时热闹非凡,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啊?钻石怎么可能是黑黢黢的碳呢?”“我猜没有关系。”就这样,一节《神奇的材料》微课在孩子们的好奇与惊叹声中拉开了帷幕……

暑假,我站在了仙桃市郑场镇初级中学的讲台上。作为队长,我和“材料梦工厂”支教志愿服务队的小伙伴们将在这里开展为期15天的支教。一直以来,我一直都有去支教的想法,渴望去帮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也期待尝试体验做一名老师,让自己的青春更有意义。

在即将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仍旧有些紧张。我佯装镇定地走上讲台,内心极为忐忑。“同学们好!”“老师好!”当我听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向我问好时,身为老师的自豪感瞬间油然而生。他们是我的学生!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求的眼睛,我渐渐平静下来,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第一课”。

郑场镇初级中学的孩子中有很多是留守儿童。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学校设置了早、晚自习制度,甚至在周末还提供免费的课业辅导、托管服务。我曾询问过校长,究竟是什么支撑他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到现在?他仅仅说了一句话:“爱生如爱子,敬业如敬天。”有许许多多像他这般长期扎根在乡村教育一线的老师,默默坚守着讲台,用知识唤起孩子们对未来的希望。这份育人初心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支教队在这里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竭尽全力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一颗名为“希望”的种子,通过分享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让孩子们领略到材料科学的神奇与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勇敢地去追寻真理的光亮。

在最初的几天教学中,我留意到班里有个孩子每次上课都趴在桌上睡觉。后来,我了解到他是一名留守儿童,从心底里觉得学习没什么用。当我们聊到理想时,他十分笃定地说:“我以后想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于是,我从篮球入手向他介绍了运动力学在其中的应用,希望他能明白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学习知识。渐渐地,他变成了班上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学生。我和他也成为了好朋友。

支教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前期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真正开始教学时,才发现有些课程安排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我们在课后认真听取了孩子们的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此确保大家上课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课越讲越流利,孩子们的学习也在一点点进步。

在郑场镇初级中学度过的日子,宛如我生命中一抹清凉的绿色。那是夏天的颜色、田野的颜色,也是青春最美的风景。在去之前,学长反复跟我们强调:“不要觉得过去是你在教给他们什么,事实上,他们所教给你的更丰富、更深刻。”的确,我们的收获远远超过了付出。在岁月的长河中,这段珍贵的经历承载着青春的活力与希望,见证着成长的足迹与梦想的绽放。始终如一,它将化作我前行的动力,绵绵不绝。

(作者单位 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