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 中 国 成立的 75周年,我尊敬的 刘 振 国老 师 也 已步入 90高龄。是他中共 党 龄 的71载之年,提 起 来 仿佛沉甸甸的。我与刘老师是忘年交,从2005年认识刘振国老师至今已近二十年,既敬佩又仰慕。每每与同事说起,常用德高望重、良师益友来形容他。正是因为对他印象深刻,总想借助文字来颂写刘振国老师,向他表达敬意。
他是一位忠诚的图书馆工作者
原河北师范学院图书馆办公室秘书是他职守十多年的岗位,这份工作事无巨细,都需要他亲力亲为,操心操办。每年一册的“工作卷”是单位全体工作者辛勤奉献的真实反映,是史迹和脉动的表现,也是他辛劳心血的所在。卷内文件题目、日期、页码清晰可见,这些资料看似不起眼儿,或许在某个时间用得着、闪点亮,有总比没有好。在此期间他的几句心声被《光明日报》所采用(1988年8月5日2版),他的“莫把书钱当零嘴”那篇文章曾被中央台午间半小时栏目播出(1990年11月25日),被认为“很有现实意义”。时至今日,细心思谋对照,仍不为过。他与笔者合写的“学博为师的老馆长———李直钧”一文刊登在《河北师大报》上,为享年96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老前辈留下了真情的一笔。
他是“会刊”的热衷者
河北老教授协会的成立,《河北老教授》会刊的出版,对刘振国老师来讲都是情深意长的。他至今仍保存着会刊的创刊号,他对会刊体态的演变、会刊刊名题写者的更替、会刊封面图案的转变、会刊偶然间出现的错字,以及协会领导成员的变动等都是备加关注。他的那首“奥运金牌谣”被用在2008年的第3期,自那之后,他的一些文章不断被采用。最令他感动的是会刊将他的一篇有关“失眠”问题的文章救活了,两位资深写作家刘绍本、徐将林花费心血润色、修改、提升,以不同题目发表在会刊和其他场合。刘绍本老师的红笔改动稿现今成为他的珍存件。他的那篇“会员情 会刊缘”出现在会刊的2014年第2期上,惊险悸动的场景让他终身难忘。他的“老年智力绽放在《河北老教授》的园地里”“党旗下的情谊”分别为中国老教授协会的《三秩春秋》专辑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特刊》所收录。
刘振国老师是河北老教授协会首批会员,后来又有了中国老教授协会的会员证书。他所在的原河北师院图书馆的报告厅,是河北老教授协会的诞生地,时间是1993年9月25日,全体与会人员的合影也是在图书馆门前留下的。31年后的今天,增添了几分史料色彩,可谓之他与省老教授协会有几十年的“不了情”。
他是日记文体的践行者
真诚的刘老师是位写日记的人,他从1984年8月24日起至今一日不落。40年来,已经写有 36K大小的本子,164册之数。那是他的自由天地,包罗万象,所思所想;那是他的恬淡生活,苦辣酸甜,“杂乱无章”;那是他的读书阅报,笔头涂鸦,偶有激扬;那是他的夕阳晚霞,党情脉脉,感恩戴德,见证向往。
在 2022年 1月 8日的第 149册中,他有一首赞合影的诗:家父伟人有合影,陪同接见外宾朋。过往瞬间成永久,缅怀崇敬驻心胸。沧桑岁月谓峥嵘,大国泱泱迈强盛。民族复兴乾坤赤,告慰先辈借碧空。
刘老师退休后30年,没大变样,不怎么显老,他的书文也多来自这个时段。是不是写作给他带来什么影响力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有待思考。
如果哪位朋友有机会有雅兴,在河北师大博物馆的展柜里能见到他当年的毕业证,照片显示着他年轻时的形象。诚然,我们必须祝愿振国老师“革命人永远年轻”。
写至此,仿佛意犹未尽,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这位爱国、忠诚、敬友的老人的爱戴与尊重。认识刘老师多年,彼此交往十分投缘。这里我又想起让我自己颇为不安的一件事,刘老师饱含深情的作品《字影绰绰集》告罄之后,他让我为此书作序,我自知才疏学浅,想婉拒他,但不知何故,终未说出口,勉强费了好大的气力完成了作业,当时想就权当我对振国老师的敬意吧。记得开篇我引用了孔子的话:“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在刘老师身上蕴含许多的文化宝藏,让我学习,让我敬仰,让我追随。他是高耸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衷心祝愿刘老师身体更加强健,精神更加矍铄,生活更加幸福。更期经常拜读他的佳作。
此时此刻,刘老师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更加清晰高大。 (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