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东华大学 - 《东华大学报》

王依民:鞠躬尽瘁,为祖国的化纤和教育事业

2024-11-30     浏览(89)     (0)

  我出生于19503月,1963年小学毕业时受当时报纸上对机床工人创新宣传的影响,瞒着父母和学校老师,报考了上海第一印染厂工业中学,开始了三天上班三天读书的半工半读。1966年毕业后进入上海第一合成纤维厂工作,从此与化学纤维结下不解之缘。满师第二年,20岁的我作为“专家”参与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岳阳筹建的2348尼龙6纤维生产线的调试开车,1972年作为工人学员就读上海纺织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75年就读华东纺织工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李繁亭教授和吴宗铨教授。1988年师从钱宝钧教授、吴宗铨教授并于199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其间还遇到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如陈稀、关桂荷、张安秋等,他们都给了我化纤人生最好的启蒙和指导。在1992年破格晋升正高级职称的当年,放弃了杜邦公司高薪聘请,坚持留在学校继续自己心爱的教学和科研。

       积极参与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2003-2015年受学校推荐任国务院学位办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学校材料和环境学科等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作出努力。2008-2012年在学校首施“博导班主任计划”,成效显著,获上海市优秀党员称号。

       积极开展科研和推动成果转化。1995年春,在国家需求之际,我放下自己手头所有的项目,和退休召回的学校原党委副书记沈焕明及赵炯心等老师一起进入碳纤维课题组。感动于沈焕明的身体力行,我们课题组全力攻关,在规定的时限内,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按时完成了这一重大任务,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嘉奖,我为自己能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在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不俗成绩:1985年公派美国回国后,参与了吴宗铨老师和张安秋老师开创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研发项目。1997年课题组项目在浙江大成签约工业化试产,1999年完成验收,项目成果继而在国内得到推广;1994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了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项目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教委资助,在国内数百个工程中包括国家大剧院、宁波白溪水库、济南泉城广场及军用设施等工程上得到应用;1996年在国外高价七孔纤维染指国内床品市场时,课题组当年完成九孔纤维的研发和推广,至今仍占据很大的市场。另外,我退休前和课题组一起开展的高性能聚芳酯纤维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也获批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设,有望大批量产业化生产,将为我国航天航空、国防军工、海洋工程做出贡献??这些高性能纤维和产业用纤维的研究与开发,大部分已实现产业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申请或授权专利百余件,发表论文200余篇,参加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十余项。

       非常欣慰,自己参与的多项产业用和高性能纤维项目,对国防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有所裨益。感谢曾经和至今甚至几十年仍在合作的众多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和工厂企业,感谢课题组一起共事的老师们和百余名课题组学生们,尤其是一起共事39年的倪建华老师、何勇教授和曾经是学生现在也是教师的王燕萍、夏于旻和黄烁涵。尤其怀念我的导师钱宝钧教授和李繁亭教授,他们的为人、为师、敬业,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