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探索 学习 成长

2024-11-29    

浙大生活开启,新奇而多彩。上课新模式、有趣实验课,激发求知欲;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充满探索热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期待在浙大继续探索、学习、成长。


翟心昱 摄

■刘恒鸣

当大学的生活正式拉开序幕,一百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也足够让我适应大学生活。

来浙大之初,上课的模式让我感到新奇。随心所欲的座位,让我有早点到教室抢座位的冲动;博古通今的老师,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要他们的联系方式;就连从前应付了事的实验课,也变得生动有趣,让我充满向往。某早约十点,骑着自行车来到周厚复楼。楼道里充满着各种试剂的味道,穿着白大褂的老师同学不时经过。循着路牌找到教室,助教老师已经把实验用品安排妥当。实验室的瓶瓶罐罐都是“学长”,却并不显得陈旧;桌子上有试剂留下的痕迹,然而一尘不染。在座位上坐定,内心便有种做实验的冲动。

只见主讲老师一进来就披上白大褂,开始实验讲解。老师有几分不修边幅,斑白的头发被秋风吹成了鸡冠形状,然而讲解是一丝不苟的:丁腈手套戴好,通风橱取用试剂要小心……班上同学细心听着,从座位上站起,又陆续往讲台靠过去。

听毕讲解,回到座位,检查作业,称量药品。实验室各种仪器对我而言熟悉而陌生,从前在教科书上一遍遍复述的名字,终于能够在手上触摸。各种实验操作,也和中学的教学大不相同。

老师和助教四处巡视,提供帮助;我硬着头皮做实验,其实已经汗流浃背。过滤又过滤,反应又反应,两大勺原料最终只得一小撮。思考良久,决定问助教老师。看了看我的实验台,老师简明扼要地解答我的问题,也给我以安慰和鼓励:“下次溶解的时候可以少一点溶剂。实验中遇到问题很正常,重要的是要细心观察和调整,积累实验室经验。不要在意一次的失误,继续努力。”助教老师的鼓励让我对实验充满了信心,也让我更加期待下一次的实验课。

来浙大的一百天里,我学着将课本里的道理转化为实证。在课上,我面对的不再是书本上的图表和文字,而是真实的试剂、仪器和反应过程;听课时,不必再对着书本出神,而是可以和同学交流讨论。每一次实验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每一次课上的讨论都是即时的思想碰撞。虽然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来浙大的第一个秋天,丰富的不仅有课业,还有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外号“三墩镇人民公园”的紫金港校区,傍海而居的舟山校区,古香古色的之江校区……修剪整齐的草坪,清风徐来的湖边,都是放松心情的好去处。学校门口的学生街,琳琅满目的食堂,抚慰一个个寂寞的胃。更不必说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了。细雨蒙蒙的傍晚,和班级同学参观杭州青年运动史馆,风雨中尽是当年学子奋斗的写照。阳光明媚的午后,去参加学生记者团的大会,听听传播学的前辈们如何传递正能量。或者乘着秋风,骑车去五里塘河,看看故事里的江南水乡,尝尝街边小贩的烟火气息。在校园里外走走,不由得发出“不枉来浙大”的感慨。

“浙”的一百天,不仅仅让我适应了大学的生活,也激起我对知识,对生活的探索热情。大学生活如同一幅多彩的画卷,缓缓在我眼前展开。我从一个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旅者,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信的探险家。我期待着在浙大的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探索、学习、成长,让“求是创新”的精神在我心中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