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须重点关注的“红线”“底线”要求有哪些?
新一轮审核评估对标国家基本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规定,在指标体系中设置“红线”和“底线”要求,体现国家的刚性办学要求。在定性指标中,以“立德树人”为思想统领,在指标体系中增设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方面的“负面清单”,在定性指标中划定办学“红线”。
在定量指标设计上,“必选项”对标国家底线要求,从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办学条件、学生发展与支持服务方面的要求等方面列出了“底线”标准。四川省第二类评估包含56个定量指标,其中必选的定量指标37项,可选定量指标19项,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至少8项。学校提交自评报告前,全校按56个定量指标全面开展自评自建。
二、学校如何用好“1+3+3”报告等常态数据资源?
新一轮审核评估注重常态数据资源的挖掘和使用,不仅依托国家数据平台,形成《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还提供了《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报告》《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本科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与《自评报告》形成一体两翼的“1+3+3”报告。此外,学校编制公布的近三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也是评估的必备材料。
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是如何征集的?
专家组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色做法,通过线上和入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察、评估、论证、会商,从理论先进性、实践有效性、示范推广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判,在专家组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案例中挖掘、整理,并推荐“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经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公布和宣传,增强其示范效应与共享价值,有助于同类高校破解类似难题,加快改革步伐。
征集的案例既可以是示范性、引领性的综合教育教学改革案例,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特色非常鲜明的教育教学案例。具体可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上的重大改革;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基地建设等。案例需介绍学校实施上述举措所取得的改革与建设成效,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突破,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突出效果,及其示范引领和推广应用价值。
(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