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江大学 - 《长江大学报》

长江讲坛第59讲

赵国春院士: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2024-10-31     浏览(55)     (0)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春为能源学部师生作报告,强调做一名成功的科学家需要自身不断努力和外部条件支持,并分享了他的科研历程和成果。学生们表示受到鼓舞,将努力从事地质学科学研究。


本报讯 如何做一名成功的科学家?10 月 29 日上午,长江大学武汉校区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春为能源学部师生作题为“如何做一名成功的科学家”的报告。校长刘勇胜参加活动。

“成为一名成功的科学家,除了自身不断努力外,还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赵国春院士开门见山地指出,一名成功的科学家需要自身不断努力,从培养科学兴趣开始,在学习中善于观察,提出科学问题,找到解决科学问题的正确方式。他强调,要有耐性,不怕失败,获得成功后不要自满,向更高层次科学问题进军。此外,科研资金的支持、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师指引、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外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赵国春院士从长春地质学院的地质宫讲起,用一张张怀旧的老照片、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报考地质专业的缘由和求学、工作历程。讲座中,赵国春院士对恩师的追思之情溢于言表,引发了全体师生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紧接着,赵国春院士以华北克拉通基性麻粒岩研究经历为例,向师生展示其科研历程。“一个意外发现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冀东地区和恒山地区的高级变质岩(麻粒岩)的矿物组成基本一样,但结构却不同?”赵国春院士发现,冀东地区麻粒岩中红色的石榴石围绕着长石和辉石生长,呈现“红眼圈”结构,恒山地区则是白色的长石与辉石围绕石榴石生长的“白眼圈”结构 ,而 内 蒙 古 武 川 一 带 又 出 现“ 红 眼圈”结构。带着这一疑问,赵国春院士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考察工作,分析了“白眼圈”和“红眼圈”结构的分布范围,提出了“ 华北中部地区是喜马拉雅型陆-陆碰撞造山带”的新观点。然而,如何验证这一观点?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赵国春院士明确了“碰撞造山带”的一般特征,并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对这些特征进行验证,最终提出“华北克拉通基底是由东、西陆块在 18-19 亿年沿中部碰撞带拼合而成”的结论,颠覆了该领域的传统观点。

尽管在华北克拉通的研究上收获颇丰,但赵国春院士并未就此止步。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赵国春院士将目光投向了“超大陆”研究这一国际前沿领域,进一步提出诸如“在 Rodinia 之前是否存在更老的超大陆”“如果存在 Ro-dinia 超 大 陆 ,它是何时聚合何时裂解”等具有前瞻性的科学问题。通过大量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考察和实验研究,赵国春院士找到了 18 亿年超大陆存在的证据,率先提出全球大陆在 20-18 亿年期间相互拼合形成一个超大陆,并建立了该超大陆的重建模型。讲座中,赵国春院士还分享了文章发表过程中的戏剧性故事,提醒师生们要重视论文“首发权”。

“如何选择读博的方向和学校提升个人科研能力?”“如何提高科研效率并保持科研热情?”“您对本科生做科研有何建议?”……交流环节,赵国春院士与提问师生进行了热情互动,并鼓励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努力学习、夯实基础,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赵院士的报告不仅是科研经验的传授,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我们领略了地质学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我从事地质学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我想成为像赵院士一样的科学家。”地质 QX233 班研究生肖肖表示,今后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高的热情投入地质学科学研究,扎根实验室,在科学的海洋中不断探索。

报告结束后,学生代表向赵国春院士献上鲜花,校长刘勇胜代表学校向赵国春院士赠送了“长江讲坛”杯。

本场报告会是“长江讲坛”第 59讲。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地球科学学院负责人,能源学部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夏小平主持。

(杨云锋 李莹 罗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