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唱》是我历时数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它描绘了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文工团女兵群像。我以简洁、和谐、统一的形式感,朴素无华、扎实沉稳、含蓄内敛的塑造语言,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的风貌。希望通过《同唱》,不仅能展现女兵坚定的毅力和超然的气魄,还能让观众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伟大。”我校美术学院副教授、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获得者孙妍如是说。
2024年10月2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礼堂举办了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颁奖仪式。孙妍副教授的雕塑作品《同唱》荣获“中国美术奖”金奖,这是吉林省美术界时隔40年再一次斩获全国美展最高奖项。此荣誉不仅是对孙妍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我校美术学院长期以来深耕艺术教育、坚持正确育人方向的集中体现。
学术底蕴深厚
统筹培育卓有成效
我校美术学科起源于1946年的延安鲁艺,拥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鲜明的特色。学院一直注重教师梯队建设,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采取了学科带头人引领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协同发展的机制。著名雕塑家殷小烽教授领导的团队专注于现实主义创作和重大历史题材,不仅推动了科研团队和中青年科研骨干的成长,还鼓励产出标志性成果,逐步建立了东师雕塑学术与科研的品牌形象。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学院25件作品入选,2件作品进京,2件作品获得提名,其中雕塑作品《八女投江》荣获“中国美术奖”铜奖,展现了学院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坚实基础。
为备战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学院自2022年起开展了一系列有组织的统筹与规划,包括专题讲座、动员会和看稿会,全面提升师生创作能力。最终,孙妍副教授的《同唱》荣获“中国美术奖”金奖,学院师生共6件作品进京,27件作品入选,其中学生作品共18件。这一成绩标志着学院创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也打破了吉林省40年来全国美展金奖的空白。
教学模式先进
主题性创作特色鲜明
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先;艺与术并重,道与器兼修”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美术专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导向,确立了主题性雕塑和新具象雕塑的教学特色,注重结合中国传统造型文化与当代雕塑艺术的前沿动态,拓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鼓励学术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3+1”东师雕塑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
《同唱》的成功,正是学院在主题性创作方向上不懈探索的结果。从2019年开始的系统规划到最终作品的完成,整个过程凝聚了学院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心血,体现了师生与国家、时代同步发展的创新精神。
国际视野开阔
教学氛围开放多元
美术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交流。雕塑专业自1990年创立以来,国际化一直是其鲜明的特色。学院持续邀请来自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俄罗斯、塞尔维亚、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艺术院校教授及专家来校讲学,通过国际大师班、工作坊等形式,为师生提供了接触国际雕塑艺术最新发展趋势的机会,促进了国际先进艺术理念与本土实践的深度融合。这种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为学院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以本届全国美展为契机,美术学院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学科发展,深化学术研究,持续推动师生艺术创研的内在驱动力。学院将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持续探索拔尖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为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文字由学生记者张慧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