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赣南医科大学 - 《赣南医科大学报》

灵魂不亡者寿

作者:□  2022  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  2  班  齐文婷    
2024-11-15     浏览(61)     (0)

文章讨论了读《复活》的感受,认为小说中聂赫留朵夫与玛斯洛娃的经历展示了俄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道德自我完善”的力量和俄国社会的险恶和政治的昏暗。同时,文章还提到转变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是实现幸福的途径。


近来读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这一著作,我感受颇深。小说的主线是以聂赫留朵夫与玛斯洛娃的情感纠缠所延续的,时好时坏,时晴时阴,时圆时缺,让我的心也随之起伏。通过小说情节的展开,小说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活灵活现。结合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不禁让人产生悲悯之心。

聂赫留朵夫探狱玛斯洛娃时,他带有那种羞愧、纠结,良心受遣的心理,但他渴望得到玛斯洛娃的原谅。这才使得他多次称呼的变换,徘徊于“你”与“您”之间。他用“您”实现他的尊敬、乞求,他小心翼翼地修饰自己所言所作,他认为只有真正得到了玛斯洛娃的谅解,才能结束这痛苦的良心谴责;他用“你”,无非是放低身段,拉近他与玛斯洛娃的距离,他想要放下客套与生疏,想要和玛斯洛娃多一点亲近,表达了他迫切需要得到玛斯洛娃的理解和宽恕。在我看来,聂赫留朵夫的小心翼翼已经暴露了他对玛斯洛娃的真心与爱,而此时两个人心灵上的距离相隔甚远,毫无火花可言,两个曾彼此相爱的人就此错过。

对于玛斯洛娃沦为娼妓之事,我感慨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站在理性的角度上来说,我认为她完全可以从事其他行业来挣钱养活自己,尽管收入微薄,至少活得干净与体面;站在感性的角度来说,我又完全同情她选择当娼妓这一方式来赖以生存。要知道她被姑妈们赶出家门又失去自己的孩子,这对于一个没有身份与地位的女人来说如同天崩地裂,形单影只。再加上社会环境的驱使,玛斯洛娃被动地活着,如行尸走肉一般,这样一个失去本真的人又怎会在乎自己肉体是否纯洁呢?她也许只是活着。

小说的结局里玛斯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并没有在一起,反之是玛斯洛娃和别人结了婚,这是大多数人不愿看到的结果,我却以为这是最好的安排。玛斯洛娃以最初的纯洁善良再走向堕落,丧失人格、不知羞耻,这一切的直接因素便是聂赫留朵夫。他带给玛斯洛娃的苦难是不能被遗忘与忽视,好在玛斯洛娃最后看开了。两人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实现了灵魂的复活。

玛斯洛娃的经历,让人感慨俄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聂赫作为贵族阶级的代表者同时又是批判者,让我们看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俄国社会的险恶和政治的昏暗,要么欺负人,要么被欺负,谁能坚守初心面对黑暗,谁能自我批判、洗心革面,谁能历经艰苦重新相信这世间的美好,那都是灵魂的复活。或许生活就是带有各种不确定性和飘忽不定的想法,当你发现是你这个个体无法扭转和改变的时候,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处理方法;怀有一颗真正无私、纯真善良的巨人之心,自省、纠正自己,这无疑也是一种“复活”。

帕斯卡尔曾云:“人是伟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达到幸福的,又是处于十分悲惨的状况的。”当理智与意志并存时,人对自己认识就越深刻,也就越接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