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报》
杨志健教授提出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新策略
世界首例肝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治疗心脏病获得成功
作者:陈亚新,朱静
本报讯 不用开胸,只需一个特制注射器,将基因药物注入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使坏死心肌新生血管、细胞复活,从而改善心功能。这是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杨志健教授所带领的团队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提供的全新治疗策略,又称“分子搭桥术”。有关研究成果已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该疗法目前进入Ⅱ期临床阶段。
据杨志健介绍,我国每年新增的心肌梗死患者为200万,常用药物、支架和搭桥术等治疗方法虽然明显提高了心梗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心脏好比是稻田,血管就是灌溉的水渠,而心肌细胞就是稻田里的禾苗。”杨志健说,心肌梗死后,部分禾苗死亡,即使通过搭桥、介入等方法疏通水渠,死了的禾苗也不能复活,所以病人仍然会出现心力衰竭。目前,国际医学前沿研究的“分子搭桥术”就是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等诱导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并改善心脏功能。“就好比在干涸的稻田里重新再栽些禾苗。”
“但是,肝细胞生长因子等基因药物不易控制,它一旦跑到心脏之外的其他组织器官,有可能带来关节炎、血管瘤等副作用,因而需要进行调控。”杨志健说:“我们为这种药物设计了‘开关’,使它只在缺氧的心肌发挥作用。在血管生长的过程中,加入有‘塑形’作用的生成素,得到我们想要的血管类型。”在解决将肝细胞生长因子导入心肌的载体问题上,研究团队采用了灭活的腺病毒,“即将腺病毒中对人体有害的 DNA片段抽离出来,与基因药物整合在一起”,制成可供“种植”的“禾苗”。
万事俱备,最后需要一台“插秧机”。科研团队和微创器械公司合作研发了一种“心内膜心肌注射器”,它分为导管和把手两部分,导管前端带有注射针、探测电极。“导管从股动脉进入,直通心脏,电极负责探寻坏死的心肌。”杨志健介绍,健康心肌和坏死心肌的电位值是不一样的,电极可分辨出来并划定病变区域,然后由把手系统控制心脏注药时间、剂量和深度,达到准确有效的治疗。
“去年,第一例患者来的时候是由老伴搀着的,”术后一个月,他就可以自己爬楼梯、乘飞机了。“这是世界第一例接受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的患者。Ⅱ期临床试验总共要完成100例,由多家医院参与研究,目前本院完成的三例都获得显著疗效。”杨志健说:“我们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自主研发的这种肝细胞生长因子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