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过后数载,吐蕃军队压境,战局危殆。节度使高适虽竭力抗争,然独木难支,无奈退守云山城。寒冬夜垂,大雪纷飞,烛影摇曳间,高适回忆起了他与李白共度的微末时光。父母双亡的高适与才华横溢的李白相遇在前往长安的途中。渴望求取功名的二人空有才情抱负,却在长安屡遭挫折。长安相遇之后,李白东向扬州,高适则继续等待晋升的契机,二人的友谊也将在历史洪流中起伏跌宕。一幅辉煌壮丽的盛唐文坛画卷遂在高适的回忆中徐徐展开……
在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宝库中,唐诗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电影《长安三万里》将诗歌作为重要抓手,让天才诗人李白携其诗歌在波澜壮阔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影片用沉稳的镜头语言,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将经典诗文融入电影情节之中,辅之以古典乐器的绕梁之音,展现了盛唐文学的魅力,也让观众在精美的国风镜头中感受到了独属于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文化氛围。观众也得以再读时代之音,再生新的体会。
经典诗文不应被束之高阁,据统计,该片一共提及 48 首古典诗歌。将诗歌作为电影元素展现在大屏幕,既丰富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也使得让诗文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观众眼前。无数观众直呼,当耳熟能详的诗歌出现在屏幕上,现在的自己似乎比初学时更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电影里,李白行卷失利,初登黄鹤楼,醉中吟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兴大发,便想在黄鹤楼上题诗一首。只是,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之一的《黄鹤楼》与彼时的崔颢一样处在无可撼动的地位,连众多优秀文人的题诗也都淹没在楼阁之中。李白读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时已神色黯然。箫声悠然传来,众人皆被诗句吸引。高适随即缓缓念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电影画面切换到水墨画:芦苇深处,一叶小舟载着昂首而立的诗人。面对如此大才,自恃才高的李白也只能高山仰止。电影行至此处,无疑给观众浇了一盆冷水。天之骄子李白受到的嘲讽与讥笑如同利箭扎在观众心中。
将观众带入失望的情绪之后,电影在后半部分又给出惊喜。官场失意的李白和一众好友举酒畅饮,以发泄胸中“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郁积。配合着古典乐器的靡靡之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首《将进酒》将整部电影的气氛烘托到了最高潮。
琼楼玉宇,富丽堂皇,大唐风采凡尘罕有,电影用精美的镜头,使大唐大气华丽的气质随李白借酒兴抒发的豪情壮志扶摇直上九万里。心旷神怡之际,众人惊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屏幕中的李白似乎与观众进行了一番默契的对话,双双达成共识:无人能怀疑李白。无人能质疑李白诗歌的地位。李白已然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符号,象征盛唐,象征才气。
如若没有前面的铺垫,何以凸显李白的才气?李白,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是展示大唐风貌的时代之音。电影的镜头已经很好地向我们传递了这一认识。崔颢既是当时的豪杰代表,其诗也是激励无数文人墨客优化自身创作的动力之源。面对当时的经典之作,李白虽知自有欠缺,但从未气馁,立志创作出一篇压倒黄鹤楼古今诗人的诗。倘若没有电影情节的串联,我们对于这些经典之作的认识就会稍显片面,也难以体会李白再登黄鹤楼时所写的《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表达的复杂情感。这首惜别之作展现了诗人不同于年少时期的作品,更显情深意永,辞美韵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才情万丈的李白以饱满的壮志豪情挑战当时的权威,他的诗歌成为了更为耀眼的存在。电影比书本诠释得更为生动形象,拉近了我们与诗人的距离。观众既惋惜诗人无法施展的抱负,又被诗人独一无二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李白的自我安慰,也给千年之后遭遇挫折时的我们无尽的力量。
(作者单位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