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三峡大学 - 《三峡大学报》

开花结果传非遗,他们六年这样做

2024-06-30     浏览(59)     (0)

这篇文章讲述了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益红棠科技助农团队利用科技振兴乡村的故事。他们挖掘了海棠和木瓜的潜力,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并与企业合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团队已经取得了很多荣誉和成果,展现了新时代科技助农大有可为。





  一株海棠,成就万顷良亩。一枚木瓜,美味传遍天下。一项非遗,惠泽人民群众。他们深耕于泥土,最终满载而归。团队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转化发明专利8项,主导或推动相关产业综合产值逾2亿多,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逾10项,历经六年多的摸索,近2000个日夜的奋斗,他们的耕田早已瓜果飘香......让我们一同走进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益红棠科技助农团队,了解他们用科技振兴乡村的故事。无香的海棠,他们使之流芳张爱玲有“三恨”,第一恨则是“海棠无香”。不起眼的海棠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紧要,并没有进入大众视野。但这样一株小小的植物却逃不过汪鋆植教授的火眼金睛。湖北省就有这样一种独特的海棠品牌———“湖北海棠”。它是湖北的地标性植物,具有生津止渴、抗菌消炎、养肝护胃、抗氧化、平衡雌激素等作用,是武陵山区家喻户晓的消暑饮品。除了药食价值以外,它的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也十分重要。“施茶”是土家人最高贵的茶礼,体现了土家人的博爱精神,其主要为海棠茶;海棠含有多种化合物,其独特的应用价值还未在科研中被充分挖掘。汪教授从小喝海棠茶长大,一直想为海棠产业发展做实实在在的事,他实在不忍心海棠的作用就这样轻易地被埋没掉了。敢想敢干,汪鋆植教授便在2018年拉起了一支学生团队,致力于湖北海棠系列产品的实验研发工作。“这么好的东西不能埋没在大山里”,汪鋆植教授语气坚定地说。第一次接触新的品种,开端难免筚路蓝缕。他们查文献、做实验、测数据,经过了很多次试验,也经历了很多次失败,有许多同学开始气馁,动摇了继续进行项目的信心,也有如“深耕细作到什么程度才能被市场认同”等战略性策略的困惑。幸好有汪老师一直在身旁加油打气,鼓励同学们在失败中思考,在思考中自乐,在自乐中再试,一步步前行。“失败有什么可怕的”,他们在汪老师的寄语下,不断尝试,不断优化实验方案,最终渡过了难关。
  为了做好研究,团队成员走进深山,采集实验样品,观察记录野外数据,并与当地农户交流,了解民间关于海棠的产品。团队不断改进实验思路,探索新路径,最终参与研制的海棠茶、海棠酒、海棠系列护肤品相继问世,成功地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健康的木瓜,果实结满四方海棠与木瓜是我们很难去联系起来的两个事物,但有一种海棠———贴梗海棠开花之后,便可结出果实,称之为皱皮木瓜。皱皮木瓜作为“鄂优十六味”、“五大特色药材”之一,是长阳典型的地道药材。长阳木瓜,习惯称“资丘木瓜”,具有“籽少、色正、皮皱”的特点、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
  团队基于前面的研究基础,随即也开展了对资丘木瓜的研究。团队成员多次深入木瓜种植基地实地调研,了解产业发展的困难。他们针对红花资丘木瓜花美、药用价值高但结实少的技术堵点,研究发现了其败育机制,针对性研制了“赤丰素”,并结合嫁接技术,实现了红棠从“败育”到“丰产”的蜕变,并与涵勤木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中国药用木瓜原种保护基地,助力生态物种保护,为木瓜的育种和持续研究利用奠定了基础。
  谈起这段经历,汪老师感触颇深。他认为做农业相关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沉心静气,忍受辛苦和寂寞。“在快进度的背景下,他们吃得田间的苦,让我很感动。特别是采收木瓜样品,正值三伏天,酷热难耐,同学们能坚持在地里测量、采样、分类,一忙几个小时,年年坚持,挺不容易。”汪老师欣慰地说。珍贵的非遗,续写传承担当团队一开始就有着非遗的内涵和公益的初心,当团队成功获批非遗项目时,他们凝心聚力,为区域特色中药产业强链补链贡献科技力量,更好践行健康中国战略。2022年团队正式成为唐氏正骨术的传承人。唐氏正骨疗法是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疗法起于清朝道光年间,已传承七代,170多年。其核心药方“唐氏接骨散”,原方为秘传1800多年的《华佗接骨方》中“华佗接骨散”,而湖北海棠、药木瓜正是方中特色药材。
  秉承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技艺,团队对“唐氏接骨散”展开进一步研究,对其提取、成型工艺和质控指标进行优化,最终用煎剂工艺完成了具有“煎剂做法,制剂特点”的唐氏正骨膏,更便于患者使用。
  团队通过继承和创新非遗技术,发现其中蕴含的药食两用品———湖北海棠和皱皮木瓜具有降低尿酸的作用。通过研究,加上罗汉果、铁皮石斛等配料,研制出海棠砖茶,和唐氏正骨膏配合内服外用,能够良好地降低尿酸、缓解痛风症状。
  团队充分整合资源,推动校企地多方合作,已联合企业将唐氏正骨膏开发为皮肤抗菌凝胶。团队成为该产品的核心技术团队,已成为全国校园销售总代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云物间”,将医生、患者与技术,企业与农户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农户种植发展农旅、企业直收投入量产、患者凭需求直联医生,团队保障制作配送的循环应用模式,以“云物间”为枢纽,以技术保障能力为核心优势,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累累的硕果,沉淀青春模样益红棠科技助农团队稳扎稳打,坚实地走好每一步。他们走遍的每一片田野,都留下了探索的芬芳,都印下了他们独特的青春足迹。蓦然回首,发现田间早已穰穰满家。
  基于对湖北海棠的研究,团队先后荣获三峡大学十佳创新创业团队,“互联网+”比赛湖北省银奖、铜奖,化工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华中赛区二等奖,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三等奖等荣誉。此外,团队还指导企业建设了全国第一个湖北海棠原种保护基地并获得了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的认同,项目入选湖北农业土著品种基因资源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GEF)项目推广点。
  此外,团队也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多篇,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9项。团队成员王娟、贺欣宇、汪圆彬等相继保研至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继续深造学习。榔坪镇木瓜种植总面积达10万亩,年产鲜果稳定在10万吨,可就地加工干果8000吨,年产值1.8亿元,农旅融合、生态富民,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总体而言,团队目前在湖北海棠、贴梗海棠、唐氏正骨术等研究成果方面创造的价值高达数亿。为进一步推动“红棠经济”顺利落地,鼓励农户种植,消除农户销售之忧,团队将进一步突破海棠产业关键技术,加强资源综合深度开发利用,探寻变“废”为宝的方法,增加产业收益,助力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海棠红艳艳开了一地,瓜果沉甸甸富了一方,接过非遗的旗帜,改良了配方,人们不再苦痛,乐呵呵挺直了腰。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地采摘着果实,细嗅着芳香,褪去了青涩脸庞,如初的仍是青春模样。新时代科技助农,大有可为,祝益红棠科技助农团队行稳致远,再创辉煌。(江涛/文 图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