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他引领社团学生让科普“出彩”

作者:物理学院 校团委    
2024-10-30     浏览(37)     (0)

南航I.N.科普社指导老师张广斌老师带领社团将专业知识进行“轻量化”“大众化”输出,团队已发展壮大到50余人。他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拓展科普教育基地空间,指导学生将理学知识和生活实践充分结合,点亮了学生的梦想。






  在多彩的大学生活里,社团是不可或缺的。在南航一百余个社团里,有一个专业社团“I.N.科普社”,让我们一起走近该社团指导老师、物理学院张广斌老师,看他如何带领同学们将专业知识进行“轻量化”“大众化”输出。
  从几人到几十人,他陪社团共成长在 “I.N.科普社 (InterestingNUAA科普社)”,张老师和学生因科普兴趣相聚于此,开启一次次头脑风暴……“科普时,怎样才能让电的现象变明显,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探索物理的乐趣?”他们一遍遍实验,终于找到了“一道光”!
  “常用的辉光球操作性低、显示效果轻微,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我们找到一种全新的展示方式,利用日光灯管的光,创造出电的视觉效果。日光灯管无需通电,在辉光球高压电场的影响下,只需要靠近便可以发光,手握灯管还可以控制亮度。通过光,电的现象明显了,讲解时吸引了很多人的好奇目光!”
  张老师将社团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引导学生将科普兴趣与物理专业相结合,在实践中先领悟专业知识,再进行“轻量化”“大众化”输出。15年来,他最初陪伴的几个人的科普团队,已发展壮大到50余人的社团。他用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千余人提供科普体验。
  每个周末,学生在哪里,他就在哪里指导学生从初入社团到成为金牌讲解员的路,更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内化的路,“对专业知识理解得够深入,才能通俗易懂地讲出来。”张老师告诉学生:“当你眼睛充满光了,就可以上岗了!”
  第一步,讲稿“反复磨”。“这个要点要涵盖进去”“这句介绍还不够顺畅”……在教学之余,张老师和学生反复修改讲稿,把原本艰深晦涩的物理知识研究调整得易懂有趣。
  第二步,试讲“处处练”。将讲稿背得滚瓜烂熟了就能上场吗?不一定!
  他坚持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试讲,以提升应变和操作能力。“如何一边讲解,一边熟练操作仪器,衔接各环节?”此时的张老师话语中透着温暖和严厉,他预设出各种可能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并设定明确标准,“一定要达到标准了,对来听的孩子们负责!”
  第三步,登台“定心丸”。“同学们的首讲我几乎都在现场,他们看见我会比较安心。”一路支持与陪伴,他成了学生的“定心丸”。
  一年中有30多个周末,学生在哪里,他就在哪里。课余时间,他带着学生讲团“往深钻”“往外扩”,引导学生将每一个环节的专业知识学深悟透,并不断提升综合应变能力,学生眼里的光越来越亮!
  让科普走出校园,走近更多青少年“参加社团科普活动后,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能将专业知识运用出来,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锻炼与提升!”“张老师很了解我们的能力,指导时突出重点和难点,让我们既理解底层原理,又理解实验操作。”“在科普讲解中,有些环节的内容用语言无法充分传达,张老师总会用一些肢体语言进行形象化讲解,这份对于科普的热情深深感染着我。”“热情、耐心,在科普活动中是最难能可贵的素质,也是张老师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财富。”
  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在社团中自发形成“传帮带”,走出校园,走进中小学、走进科技馆,从容应对 “江苏省青少年科学夏令营活动”等大型活动,团队也因绝佳表现获评校十佳志愿服务团队。
  张老师指导社团的忙碌脚步不曾停歇,他持续思考着如何改进社团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拓展科普教育基地空间,打造出全新的“物理科学+”探索空间;指导举行物理知识讲解大赛,引导学生将理学知识和生活实践充分结合;带领学生制作物理教学微视频,拓宽社团科普渠道……张老师用情用智,为学生们照亮科普之路、兴趣之路、专业之路,他以工作的激情点燃学生参与科普的激情,让每一次交流给学生带来心灵触动。学生热切地对他说:“谢谢您,让我的大学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探究物理世界,用科普点亮学生的梦想,他以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感染学生,带动学生,让书本知识“轻量化”,让物理知识“大众化”,让我们为默默无闻、实践育人的张广斌老师点赞!(物理学院 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