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我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会议通过的《决定》,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下,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组织方式、科技创新范式上进行深化改革创新,科教一体育人才,产教融合谋发展,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主线和龙头。学科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促进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传承优秀文化等方面,是高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的“牛鼻子”。做好学科建设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推进,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各项建设和改革举措,重点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打造优势学科专业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要面向智慧矿山、应急管理、深地科学与工程技术、双碳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推动构建能源矿业、安全与管理、材料化工、地质测绘、土木与智能建造、信息与制造等六大优势学科集群,聚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培领军人才,打造一流学科标杆,加快创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二是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布局,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培养国家、行业急需拔尖创新人才。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要按照“强工、厚理、兴文、拓医、育新”的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超常规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特别是布局建设一级新型交叉学科,动态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学科整体规划不适应的学科,推动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三是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强优势、补短板、增特色,构筑内涵式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各学科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凝练优势特色方向,制定学科内涵式发展建设举措,强优势、补短板、增特色,培育学科标志性成果,推动学科入主流、显特色、强优势、上水平,学校学科在下一轮评估中提档进位,力争再增加A档、提升B档、减少C档、清零D档,提高优势学科率。同时,推进按一级学科统筹配置各项资源,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学科建设组织方式、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
四是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深化工工交叉、理工结合、文工渗透。
持续实施校基础与新兴交叉学科项目,促进理科向工程应用拓展,工科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提升学科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加强“双一流”学科群跨学科、跨领域的“工工交叉”,大力推进“理工结合”“文工渗透”项目,深化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文理基础学科博士点建设,建设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自设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积极布局一级交叉学科,推进学科交叉中心建设,完善交叉学科建设机制。
五是积极应对产业变革要求,推动学科强本拓新发展,构建能源资源特色一流学科生态。
当前,能源结构正在加速转型,作为行业特色高校,要按照能源革命、“双碳”目标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高质量对接现有能源资源开发、加工、利用产业链,同时要加快从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开发,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学科链、产业链延伸,推动煤炭向清洁燃料、原料、材料转变;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传统学科的升级改造,“老树发新芽”,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学科固本强优拓新,使学科生态更成体系、更具内生活力。
(学科建设处、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 秦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