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便会接触到诗歌。我的奶奶非常喜欢诗,她认为诗可以唤起情感和思想,在她的熏陶下,我对诗歌的热爱只增不减,诗伴随着我从幼年走向青年。
我所读到的第一首古诗便是《静夜思》。这首诗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李白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然而当时四岁的我并没有如此深刻地理解,只是觉得它写得好,朗朗上口,有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后来在奶奶的讲述下,我渐渐懂得了爱国思乡的感怀。
奶奶常常会将诗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向我讲述出来。她经常讲述朝代的纷争,不善者居要,内有纷扰,但朽木会抽出新纤啊,枯枝上会爆出新花。永远会有新的脊梁,撑开新的冠华。所以有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无不彰显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宏远伟大的爱国志向。谁说凡人只有苟且偷生?谁说渺小不可以成城?谁说卑贱不可以永恒?血肉筑成的凡人,他们的诗歌像洪流一样,穿行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组成了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对诗的热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强烈。上初中后,我渐渐对中国古代第一篇诗歌总集《诗经》有了了解,它用古朴的文字表达出了人本初最真挚的情感。翻开《诗经》的第一页,一阵雎鸠的啼鸣声便声声入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将古代朴素的爱情跃然纸上。到了高中,我又系统学习了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著作《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以及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悔和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奶奶鼓励我多多去品读诗中的用词、手法,她自己也经常写诗,并细细比较各种用词的不同感受。我在诗歌的陪伴下渐渐长大。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近年来,国家也对诗歌传承非常重视,诗歌类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从《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的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到《中国诗词大会》里用比赛的方法讲述诗词背后的传奇;从《诗书中华》借用“曲水流觞”的雅集形式,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热爱诗文的家庭进行竞赛,到《经典咏流传》用优美的音乐演绎诗歌的风貌。这些节目无不是从诗歌中寻找源头活水,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诗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华文化的弦歌不辍,让我们与诗同行。
与诗同行,可以让我们知兴替、明得失,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读古诗可以品味到诗人难以揣测的思想。越是读不懂,就越觉得它好,等到读懂了,就会发现豁然开朗。读现代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浪漫与怀恋。与诗同行,让我们一起从《诗经》到《楚辞》、从《楚辞》到《唐诗》、从《唐诗》到《元曲》、从《元曲》到明代小说,再到近代诗歌,一一去品读吧,感悟诗中的美好,领悟诗词的曼妙,寻找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