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人工智能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技能的人才需求正急剧增长,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育人体系已成为新时代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
长安大学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深化机构改革、主动布局新专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层次建设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推动平台建设与教师培训等举措,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本科人才培养,努力塑造“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新生态。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
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2023年3月,学校正式组建成立长安大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深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领域,瞄准未来前沿性、革命性和颠覆性信息技术,加速学校传统优势学科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数字+”“智能+”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打造引领未来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领军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先后建成“新一代”数据中心、高算中科研云平台、数据科学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及网络安全实验室,设立了“鹏城靶场-长安大学分靶场”。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
主动布局“人工智能+”新专业
2019年学校正式申报并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成为全国第二批获得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的高校之一。学校该专业以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等专业为依托,智能系统中涉及的感知和决策问题为牵引,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极具“人工智能+交通”多学科交叉专业特色。同时,为全面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群,学校先后申报并获批“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5个“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
以三类人才培养为目标
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3年5月,我校与法国高等信息工程师学院合作举办的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正式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项目专业教学由双方教学团队共同承担,采用“3+1”双学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坚实的数理基础、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高水平管理技术人才。
2023年12月,学校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一流专业矩阵和交通行业深厚积淀,以及华为公司在人工智能、通信技术、IT、云服务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资源,以“一流行业大学+一流数字企业”ד高水平产教融合+深层次数实融合”为路径,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跨学科思维和融合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打造有影响力的“未来交通黄埔军校”为愿景,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设国内首个交通领域“长安大学未来交通华为实验班”。
2024年5月,学校获批开设人工智能辅修专业,进一步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够灵活运用“人工智能”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复杂问题,推动科技创新的人工智能领域复合交叉型人才培养。
以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
构建“1+1+X”“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
学校以2024年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契机,开展“1(基础)+1(高阶)+X(融合专业)”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改革,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人工智能教育,从基础知识到前沿应用,实现跨学科融合学习。将原通识核心课程《计算机基础》调整为《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基础》,修读学分由必修2学分调整为必修3学分;在学科基础课程增设《C语言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导论》《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课程,全校理工类专业限修以上课程1门,2学分;加强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专业方向课程中开设结构与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智慧交通课程设计、面向交通的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等至少1门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课程。
以平台建设与教师培训为保障
打造高质量“人工智能+”智慧课堂
学校自2019年启动智慧教室与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已完成全校373间公共课教室的数字化改造,实现直录播系统、在线督导巡课系统、电子班牌系统全覆盖。自2020年部署建设“长安学堂网络学习平台”和“长安大学课程中心”建设,全面支撑“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各门课程利用“长安学堂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辅助性教学活动,依托直录播系统资源,上线AI学情分析模块与AI资源加工平台,实时、精准监测分析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等学情信息,并对录播视频进行智能分析、整理,高效加工为多类型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教学资源获取途径。长安学堂网络学习平台的“AI+智慧课堂”,引入AI助教,课前辅助教师备课,课中引导学生发散讨论、评价学生研讨内容,课后可智能辅助教师进行作业批改,沉浸式服务教与学全过程;自2022年全面推进“长安学堂”课程建设及示范课程申报认定工作,倡导教师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翻转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长安学堂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学互动,布置网上作业、测试、专题讨论等,促进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先后认定156门“长安学堂”示范课程,其中A级示范课程63门,B级示范课程93门。
学校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先后组织开展“数值赋能高校教师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创新”“AI赋能教学与竞赛PPT制作与设计”等各类卓越教学专题培训,通过专题报告和实操带练等形式,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大力提升教师智慧教学能力。
面向未来,长安大学将主动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积极布局。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迭代升级,加快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大力优化人工智能助教体系、开展课程知识图谱应用,全面推进长安学堂示范课程、数字教材体系及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做到“随时随地学、虚实融合学、线上线下学”,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教务处 信网处 发展规划处 教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