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师范大学 - 《四川师大报》

吃萝卜

作者:刘蜀    
2024-10-30    

散文家汪曾祺的《慢煮生活》文集是有一次我在江油火车站候车的时候偶然得到的。那些年小儿在诗城求学,我便不时往来于蓉城与诗城。候车室一隅独自矗立着两扇书籍无人售货机,并没有与花里胡哨的饮料无人售货机扎堆儿在一起,像是要凸显它的品味与清高似的。里面的书籍多是随笔与人物传记,一番浏览后,“慢煮”俩字吸引了我,在他的那个年代,“慢煮”出来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汪老又是如何咀嚼人生的呢?

 

在《一茶一饭过一生》一章里,那个年代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代表着地道地方口味的食物通过朴实的文字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普通的食材,简单的做法,字里行间却尽是诱人的味道。其中的《萝卜》一文,读着读着,这毫不起眼的食材倒勾起我另类的食欲与回忆了。汪老是大江南北的各色萝卜都见过、品尝过,甚至也亲手把它种了出来,我倒并未见过这么多的种类,但在四川生于斯长于斯,萝卜也并不少吃,多少年来,也多次品尝过迥异而韵味悠长的味道。

 

小时候家里的泡菜坛很大,是烧制粗糙的那种土陶罐,应季的可入泡菜的食材总是被母亲清洗整理、晾晒掉水分就塞进了坛肚子里,往往在需用泡菜的时候,洗净了右手,费劲地伸进坛里掏呀掏。萝卜是时常要泡的,但母亲并不喜白萝卜,常常买回硬实多汁的红皮萝卜,剔了须,把皮削成一块一块的,红皮里面带一点白色的芯,晒去水分就泡进了酸水里。时隔两天,酸水入了萝卜皮,撵走了那点辛辣,冰凉酸爽,脆脆嫩嫩,再加点辣椒油,就着能吃下一碗饭。

 

那时候街市上卖的萝卜大多头上带着两三寸的茎,母亲也绝不浪费,细细切了,就着剁碎的酸萝卜皮和泡姜,简单地在油里溜炒一下,也能成为受欢迎的一道下饭菜。那时候不光吃胡萝卜,也吃长在地面的叶子。胡萝卜叶纤细水嫩,乍看像极了香菜,只是香菜叶要圆润舒展一些。吃法照例是细细切碎,炒着剁碎的泡菜吃,我们叫“炒萝卜樱樱儿”。在物质丰富的现在,这些曾经的下饭菜早已从餐桌上绝迹了。

 

小时候家里的孩子风寒咳嗽了,甘草片也很少吃,父母常常把白萝卜切了细丝,舀进几勺子的蜂蜜拌在一起,萝卜里的汁水儿就欢快地跑出来。每次让孩子先喝下这萝卜蜂蜜水,再嚼几口甜丝丝的萝卜丝,几个萝卜吃完后,咳嗽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那会儿读小学的时候,放学出了校门口,顺着巷子走到街面上,卖凉粉和萝卜丝的小摊就摆在对面,摊主是个面容和善的婆婆。如果要吃凉粉,婆婆就把比小孩子手板心还大的一块厚厚的凉粉摊在孩子手上,舀上一勺酸辣的调料抹匀抹匀,孩子的嘴就围着凉粉一块一块啃,我们叫“手摊凉粉”;如果要萝卜丝呢,婆婆就从罐子里夹上一筷子,也是放在手心里面,辣椒油跟酱油拌的白萝卜丝儿红亮红亮的,碧绿的小葱夹杂在里面,吃得别提多辣爽刺激了。那会儿我们才不管手脏不脏呢,常常光顾,却没见谁把肚子吃坏过。

 

工作后来了大城市,不同的川菜餐馆里面都有泡萝卜,简陋点的餐馆把白萝卜胡萝卜切成筷子粗的块状,倒入酸水浸一晚,第二天就可以佐餐了。这种佐餐的泡菜通常都是免费的,时常可听食客大吼一声“老板,来碟泡菜!”,最后端上来的就是泡萝卜。高档一点的餐馆,多半腌制“洗澡泡菜”,红皮萝卜只能算是其中的一味,还有胡萝卜、莲白、洋葱、姜片、芹菜、藠头、野山椒等七七八八的几样,味道也更考究,讲究一个新鲜和爽口,端上桌来,自然就要收费了。再后来爱做泡菜的四川人把煮熟的鸡爪、猪蹄也泡进泡菜水里,发明了“泡椒凤爪”、“酸辣猪蹄”,荤素同吃,也算把泡菜和泡菜水用到了极致,当然了,这是题外话。

 

有一种如枣子般大小的紫红色的萝卜,名曰“胭脂萝卜”,据说是仪陇的特产,个头小巧,圆润可爱,盛放在白色的瓷盘里,色泽艳丽,甚是引人食欲。取一块入口,咬出来的是令人称奇的酸甜味,忍不住一个接一个,大不离是冰糖与白醋泡出来的。

 

在四川,麻辣萝卜干绝对是最最常见的一种佐餐咸菜、下饭神器。把萝卜切成丁,晾晒(或盐渍后压干水分)成软状,辅以适量的辣椒油、花椒面、鸡精、盐、白糖、白酒、芝麻等调味料,腌制一下就可以吃了。麻辣萝卜干鲜辣脆爽,口感极佳,且不说下饭,就是空口吃,也能一块一块地欲罢不能。胡萝卜也能做成萝卜干,只是在口感上,仍带一丝本身的甜味,相比白萝卜干逊色了一点。

 

不管腌(凉拌也算一种简单的腌制吧)也好、泡也罢,萝卜生吃也就不外乎这两类了。

 

萝卜熟吃,也是道让人垂涎欲滴的菜品。

 

如果说豆瓣酱是川菜的灵魂,那么泡菜就是不二的灵魂伴侣。能入泡菜的食材有多种,但泡萝卜绝对是最常见的。泡萝卜常与泡辣椒、生姜一起作为佐料制作各种川菜。除了炒菜,泡菜坛里久泡的老萝卜也能切成方块,与老鸭和海带一同慢炖,这就是著名的“酸萝卜老鸭汤”。慢炖出炉的酸萝卜酸咸适口,入口即化,释放入汤的酸味也让人直呼过瘾。

 

在四川,无论是新鲜的白萝卜或是青皮萝卜,无论是长形的还是圆状的,人们都喜欢把它切块,或用刀背拍成块状,放入老姜、花椒粒、海带,与大骨或者蹄髈再或者排骨一起慢炖,统称为“萝卜炖肉”。在物质不甚丰富的那些年,这样的炖菜就算妥妥的改善伙食了。凉山那边有吃汤菜打蘸水的习惯,蘸水通常不加酱油,在碟中放适量的干辣椒面、花椒面、盐、味精、几颗葱花,我们叫“农民蘸水”。把肉汁里的萝卜放入蘸水里面翻动两下就入口,别提多清爽解腻了。

 

小时候吃的萝卜炖肉常常是白萝卜胡萝卜放一起炖,红红白白的,让人极有食欲。吃了十多年,后来听闻有专家说白萝卜胡萝卜不能放一起煮,说会相互作用,破坏食材的营养,后来家里人就极少一起炖了,究竟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在油锅里先把蒜苗爆香,放入白萝卜丝儿翻炒一下,加入准备好的鸡汤烹煮,起锅前加入少量芡粉水收汁,一道鲜美的鸡汁萝卜丝就出炉了,这道菜非常适合老人食用,清淡、美味、易消化。

 

汪老曾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我觉得这句话更适合讲给身为四川人的我们听。小儿今年高考了,成绩也足够他出游远方,但他只想留在四川的高校,十八岁了,他的胃也是四川的胃了。但地阔天宽,海量的美食,陌生的味道,还等着我们一一去尝试呢。汪老也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读他的文章,感悟即在于此。由食物到文化,我们的眼界,早该跟着汪老放开了!

 

(作者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