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阳师范学院 - 《安阳师院报》

明豫

作者:◎商学院  高紫月    
2024-09-30     浏览(64)     (0)

明玉在豫剧班子里长大,戏班子解散后她坚持练功,直到记者为传承传统文化而来,让曾经的戏子们重新聚集在一起。明玉在台上唱戏,台下观众泪流满面。

“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戏子的声音铿锵有力,跌宕起伏,戏台下坐满了人,有站着的,有坐着的。 爷爷总是来看戏,但明玉听不懂,就同村里的其他孩子们一起跑着玩,小孩子的快乐很简单,一地稀泥就是一个晚上。

月光穿过树林留下一地碎银, 抓也抓不住,碰也碰不着,时间好像也是如此。

转眼间,明玉已经上初中了。每次走在路上,放眼望去,地里的麦田一望无际。夏天的时候,绿色的叶子会缀满枝桠,视野里有了它们,仿佛全身都会被洗礼。 明玉慢悠悠走过麦田,像往常一样,先去了戏曲师傅那里练功———是的,明玉也变得很喜欢戏。

那天是普通的一天, 由于爷爷年岁渐长,腿脚不太方便, 明玉的父亲就给爷爷买了轮椅,家里人每天都会推着爷爷去看戏。 明玉推着轮椅,看到爷爷笑得合不拢嘴,心里突然想:为什么爷爷这么喜欢看戏?

当她听到“帅字旗———飘入云”,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旌旗摇动的战场,清凉的音色似有云穿裂石之势。 唱到 “谁料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处”,重回战场的豪气与喜悦又喷薄而出,明玉看得入了迷。

于是她拜了师,向师傅求这门艺。只是,传统的戏剧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发展,无法将豫剧与年轻人所喜爱的事物完美结合,台下来看的大多还是曾经的那些观众,真心热爱,想要学习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慢慢地,台上的人也越来越少,唱戏所带来的微薄收入无法支撑他们去养活一个家庭,于是他们各奔东西,开饭馆、去大城市跑快递,做服务员……明玉十六岁,戏班子解散。

舞台上最后一场戏,下了雨。 台下的观众已是寥寥无几, 但戏子们还是坚持把戏唱完了,戏一旦开腔,就没有停下来的道理。那天戏毕,明玉看见师傅在看台上沉默着站了许久。日子就这样像流水一样过着,明玉还是坚持每天去师傅那里练功,吃着大锅饭,睡着地铺,师傅也只有每天看到明玉时,才会笑得很开心。

当明玉以为生活不再有波澜时,转机却悄然而至。 有媒体记者来到这里,说是想要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些贡献,想要让更多人了解豫剧。 师傅的声音微微颤抖:“你说的这不现实,他们都在外地工作,天南海北。 戏班子已经解散这么多年了,他们不一定能回来。 ”

明玉想:师傅该有多想念舞台啊,有多想念一起演出的伙伴们?曾经所有的繁华都一起经历过,曾经好的时候一年喝几百场。 明玉是看着他们的戏长大的, 记者的到来好像埋下了一颗火种, 明玉想起和师傅每天晨起练嗓子的一字一句。 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明玉早已烂熟于心。

“台上唱一世浮华,台下是半生沧桑”,这一天的到来,明玉知道,师傅盼了好多年。 当年的戏子们又聚集在一起,脸上挂起了浓妆。 记者说有些工作真的离不开人,但是没想到,所有人都来齐了。

“外卖先等两天吧。 ”“外卖员可以有很多,但是武生演员只有我一个。 ”

默契般地,很多老人都提前占了位置,在看台下等着,观众们陆续进场,在这片最朴素的土地上,随意搭起的戏台子,却是多少人的梦寐以求。临近开场,明玉开始有点儿紧张了,师傅的手拍在肩上,明玉的心又重重放下去。

“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穿蟒扎靠,戴翎子的刀马旦唱着她的人生,台下观众早已乌泱泱一片,目不转睛,泪流满面。

“师傅,台下人很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