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师大报》

师大光阴诗卷里

作者:□  刘文颖    
2024-09-30     浏览(46)     (0)

来到母校青山湖校区故地重游,这里曾是我造梦的地方。进入校门,一尊高大的白色的“向往”雕塑赫然眼前:女生手持书本,透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庄严感和使命感,也表明老师用知识无声陶冶人、感召人、浸染人的特征,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引领,寄托着“师范”二字的期许,对教师的事业的向往。

雕塑旁边的校园超市,在树荫掩映下顽强地生存着。照相馆已经成了老字号,照相馆门口支起的雨棚已被雨水冲刷得斑驳,在手机和网络的冲击下,进出照相馆的人寥寥无几,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们,手持单反照相机,津津有味地拍摄着校园景色。

徘徊在主干道,顺着林荫小道缓缓前行,一种暌违已久、寤寐思之的亲切感扑面而来:翠色的湖,美丽的眸,浅桥环绕,绿树掩映,指挥楼清晰矗立,硕大的“1935”流淌着岁月的痕迹,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古朴感和层次分明的质感,墙壁上的“尊师重教”四个大字赫然入目,激活了我心中积蓄已久的幽情和记忆。

记忆之门缓缓打开,昔日美好缓缓呈现,大学时的美好生活,在大脑中放映重播。在青蓝湖看书的身影已穿越到眼前,从清澈的湖水面上升起,漂浮到防空洞门口,来到温柔的绿荫下,落在湖边的白鹿旁,往日与同学相约相伴的记忆,在这里悄悄重生。徜徉在青蓝湖畔,回忆起当年与同学一起散步,听着一曲动人的旋律,心情如此欢快。美好的往事就在昨日重现,如今同学们各奔东西,我如何重拾过去。

思绪飘飞,脚步无意识地移动。眼前是香樟林,我曾经在这里上过体育课,也曾经在这石凳上和同学畅聊人生,听政教学院的老教授畅谈他的人生经历。石凳还是以前的石凳,香樟林还是以前的香樟林,只是以前的老教授已经不在这里了,体育课也转移到了健身房。对面就是红场,周围被花坛和苗圃围住,红场南面的一块巨大的显示屏正在播放新闻时事。红场的前世今生在这里交融,以往周四夜晚一批口语流利的英语爱好者在这里聚集,引导和鼓励“哑巴英语”学生积极开口,他们的交流碰撞出美丽的火花。相比以前这里更幽静,角落的几张石凳更能激起人们的情绪。

昔日烟火气繁盛的红石房已经翻新,墙上的铭文刻录了一个时代的故事。住在红石房的老师已经去往瑶湖校区,重游此地,红石房的村民会触景生情,生发出一种触手可及的乡愁。

正在愁思,一股香味占据了我的胃部,循着香味找到了师大的第一食堂,美食琳琅满目,食堂外面的窗口摆着奶茶、咖啡、各色小吃。我在窗口寻找当年两块钱一斤的桃酥饼,几毛钱的水果拼盘,物美价廉的各地的风味小吃……我沉寂已久的胃苏醒:6毛钱的大肉包,咬上一口,大快朵颐;2毛5分钱一个的开花馒头寄寓着事事顺心、学习成绩蒸蒸日上的美好……20年前的学生生活在食堂上映,食堂饭菜窗口的师傅还是以前模样,只是比以前胖了一点,掌勺阿姨还能认出我,聊起我以前读书时打半份豆芽菜的经历。曾经让我垂涎三尺的猪排和蒸蛋羹还在原来的窗口,尝一口,还是以前的味道。在食堂转一圈,胃部得到了满足。第一食堂楼上是第三食堂,周三和周六晚饭后,工作人员收拾干净食堂,将餐桌和餐凳移开,一个简易的舞池便形成。晚上六点半,南昌市各大学的学生及附近的舞蹈爱好者在这里聚集,在这里翩翩起舞,在师大读书的学生很少有不会跳舞的。

登上缓行的老船,昔日美好继续停留。师大的便利打印店很多,便宜实惠,更显著的特点是方便,这或许也是师大的点睛之处,既符合师大的人文特征,又增添了师大的文化底蕴。

寝室外墙的IC卡电话机的残骸还在。大学时我们校园寝室安装了IC卡电话机,方便学生与家长联系。大四时,联系方式向前迈进了一步,我们每间寝室安装一台电话机,用201或301卡才能拨通,热恋中的室友可以足不出户在寝室煲电话粥。寝室安装电话,缓解了我们的牵挂之情,相思之苦。电话成了连接我们与亲朋好友的桥梁和纽带,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方便,我们从心里感受到有电话真好。

伫立于寝室门口,忽然看见美团外卖送货员正在打电话告诉学生,“你点的东西在九栋门口”,“你的东西在7栋宿管阿姨那里”。周末或晚自习下班,大家有点饿,校园里没有零食店,食堂关门歇业,这时外面卖点心的阿姨会悄然降临,她们提着麻辣粉丝、麻辣藕片等,一块钱一碗。寝室同学两人合买一碗,你一口我一口,意味无穷。宿舍管理条例规定,外来人员一律不准进入宿舍,特别是不能进女生宿舍。宿管阿姨查寝,我们掩护卖点心的阿姨匆匆“逃走”。寝室关灯的时候,我们饿了,就用绳子绑上一元纸币掉下去,卖点心的阿姨则把麻辣粉丝绑在绳子上,我们小心翼翼地收着绳子,这里上演着《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故事。

读书时的生活渐行渐远,现代化的繁荣冲击着怀旧的形式,走出大门,停靠在师大门口的11路、7路公共汽车不知在哪一年完成接送最后一批乘客的使命,原来亢奋的公交车站已变得沉寂。当年师大门口的公交车相当火爆,我们手持五毛钱挤上公交车,侧着身子紧靠其他人,慢慢地站稳,到下一站停靠点,我们狠狠地往前倾,吓一跳,拍一拍发麻的手臂,往另一边靠,唯有下车的乘客英勇无畏地闯向前,身后跟着一溜人往前倾。下车后头发凌乱,回到寝室一身疲惫,讲述着挤公交的趣事。今天地铁不断延伸,没有那时的颠簸,南昌交通迎来了蝶变,缓解了交通压力。

重走江西师大青山湖校区,融入师大的美好时光,左手是现代文明,右手是昔日的学生时光,循着时光隧道,去寻找昔日的星星点点,去轻叩书香之门。

(作者为文学院1996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