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朗月,窗外花开正好。我守在灯下,读完了苏辙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心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其实在我心里,子瞻和渊明一直分得很开。渊明心中尽是淡泊,浮名已在九天之外。而苏轼空有淡泊之心,却仍放不下大道三千,山河抱负。而正是因为如此,他的词才那样的吸引我。
其实苏轼并不是我最钟情的词人,但却是我最欣赏的。因为他的恣意与乐观,使他原本失意的人生里,开出了一朵豁达的花。在黄州,他感“人间有味是清欢”;在惠州,他享“又得浮生一日凉”;在杭州,他吟“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密州,他叹“一蓑烟雨任平生”。甚至旁人问他一生所为,他也只洒脱一句:“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这样的才情与气度,也许是我穷尽一生也无法达到的。
但是我想,他最终也还是会有些无奈,空有志向,怀才不遇的心情从来都是不好受的。虽然性情放达豪迈,但在宦海中浮沉这些年,又怎么能真正将名利放下。这世间,真正做到心无旁骛,无所追求的,又能有几人呢?所以我很喜欢苏轼的一首临江仙的下半阕: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我想,这句“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惆怅,亦是他心中无法言说的身不由己吧。人生在世,谁能真正脱然世俗呢?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缘由而为红尘所累,身不由己。那么何时忘却营营呢?“江海寄余生”只是苏轼美好的念想,他敌不过这万丈红尘,只能在心中存一个美好的来生,愿不辜负自己,也不再辜负旁人。我喜欢宋词,其实更喜欢宋词的温柔与多情,苏子词作,虽说是豪放派,可有时我读来,却分外柔软婉转。我想,也许这是因为苏轼原本就是多情的才子吧。因为心中有情,写出的文字才会这般深情。
他对他的结发妻子王弗有情。十一年的相守,用尽一世的相思,十年后的那一首《江城子》只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就不知令多少人潸然泪下。梦里相逢,彼此泪光分明却触摸不及,这是最大的悲哀。他亦对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有情,闰之温婉善良,二十五年的相守里,她陪他颠沛流离,为他生儿育女,用尽深情给了他一个家。她的离去,令苏轼悲痛万分,言明“唯有同穴”。他亦对侍妾朝云有情。朝云是苏轼红颜知己,是最懂他的人。苏轼落魄之时,朝云仍相伴左右。当小了苏轼整整二十六岁的朝云也离去之时,他怀着哀痛的心写下“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其后,便一直鳏居。
想到苏轼的《蝶恋花》里写“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好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若不是有这般多情的苏子,那会少多少深情的宋词呢,佳人不再,唯有那些文字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让我们这些看词人万般惆怅。现题小诗一首,聊以寄情:
多情未必薄情好,
春心总被桃花闹。
眉间眼色最风情,
回首却无故人笑。
此生许一段深情,愿来生化佛前青莲,不染俗尘,于红尘外寻一份洒脱,不再无奈,不再寂寞,不再一个人孤单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