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大连医科大学 - 《大连医科大学报》

语言文字的贬值

作者:学生记者:陶一卓    
2024-10-31     浏览(34)     (0)

通货膨胀本是经济学中的专有名词,是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如果我们把货币换为文字,会发现这种贬值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在信息时代下的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和释放大量的信息,身处巨量的信息洪流之中,语言文字也开始逐渐贬值。曾几何时,“美女”是形容容貌姣好的女子,古代便有四位被冠之“四大美女”之称的绝代风华,更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佳句流传至今。不难发现,“美女”的称呼在现在早已屡见不鲜,无论是街头小贩揽客的口头禅,还是男女间搭讪敲门砖,这二字的价值似乎已经降至冰点。同时也降至冰点的还有“老师”一词,本指以教育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做人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之人,正如《师说》所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答疑解惑,则为老师。但是现在的老师也变得形形色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老师,尤为在二次元文化见长,老师的职责不再是传道授业,而是对掌握某些技能之人以示尊敬的名讳,某种意义上来讲,老师与美女的贬值也仅仅是人们降低了文字本义的标准,使得运用更加之广泛于大众化,那么当一些面对面交谈的场合逐渐被线上交流所取代,文字的价值进一步降低之后又会是何种情景呢?

不难发现,线上交流代替线下的情况只增不减,与前文所论同理,人们为了追求表达的真诚与重视,往往在语句中加以“宝贝”“亲爱的”等一些在线下表达弥足珍贵的语气词,甚至与特定表情和符号形成完整的套路体系,旨在提高服务质量与真诚之感,不可否认,这种“文字讨好症”确实拉近了人们的线上距离,一定程度上消融了文字的冷漠,可是长此以往的通用化之下,通货膨胀再次发生,真诚度也每况愈下,人们反而从此间嗅到一丝敷衍气息。若发散思维,将这种“文字讨好”现象与电信诈骗所联想,受诈者何尝不是未能识破语言贬值的利害关系,在一声声讨好中迷失了自我,最终走向了魔窟。

另一方面,文字贬值的同时,表情包的兴起似乎也在将文字的价值逐步瓦解。冰冷的文字本就不能全面地展示人们的情绪,表情包的出现似乎很好地解决了这种问题,它不同于视频照片的繁琐,又具有即时使用的便捷,收藏夹里每一张独具特色的表情包,总能在我们难以名状自己情绪的时候完美呈现并让彼此“秒懂”。它好像真的成了解决文字冰冷的一剂良药。当我们大量使用表情去替代传承千年的汉语去表达情绪,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下降,是否有一天我们真的会忘记中华文化之魅力,是不是再也无人去品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文字瑰宝,是否我们真的会张嘴说话困难,提笔写文茫然。

我的观点是,语言的通货膨胀难以避免,但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贬值现象,而不是让贬值成为一匹脱缰野马,在不知不觉中蚕食我们的语言表达,“文字讨好”与表情的使用固然便利,但语言的魅力也未曾消减,新时代的我们在广泛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多去了解并欣赏汉语的博大精深,不要让我们的语言随着贬值流逝于时间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