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大连医科大学 - 《大连医科大学报》

峥嵘岁月,我与大医共命运

作者:李淑媛    
2024-10-31     浏览(28)     (0)

1964年,当我将高考志愿中的沈阳改为大连时,注定了今生我与大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踏入大连医学院的校门,我就被那优雅的环境所吸引: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典雅、别致的花坛,站在窗前即可收入眼底浩瀚无际的大海……,令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憧憬。看到开学典礼主席台上一排全国知名、举止优雅的老教授,在对其肃然起敬的同时,深深地意识到,做为当年大医招收的210名学生之一,我将接受的是高等医学学府的“精英”教育。从此,每天清晨星海公园海边的英语诵读、全天开放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无论平日还是周末均座无虚席的阶梯教室晚自习……,到处留有我们苦读的身影。教师严谨的教风,学生勤奋的学风,是大医校园特有的风景。按照毛主席“七三”指示精神,教改使我们64级不到两年的时间即完成了全部基础课和部分临床课的学习,兴趣甚浓。然而,文革的到来打破了校园的宁静,风雨中,我们和学校一起踏上了新的征程。

由于战备的需要,大医奉命南迁贵州遵义。1969年4月初,做为首批入黔先遣队,我们64级200余名学生和工、军宣队一起奔赴遵义。历经数日水、陆交通的颠簸,抵达时已身心疲惫。放眼望去,新校园乃是一片群山中“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在建中的教学楼、宿舍楼一律“干打垒”。我们没有休息,到达的第二天即投入了繁重的建校劳动,由大连运抵的教学设备、解剖标本、每箱百余斤的图书、全校内迁职工的家具被褥等等,均由我们这届学生肩扛手提,一件件搬入在建建筑物中防止日晒雨淋。喝着工地充满泥沙的“自来水”,吃着口味不适的饭菜,同学们的体力迅速下降,腹泻、肝大、转氨酶升高频频出现,但没有一个人叫苦。诚然,遵义医学院的创建史上,有我们青春的付出:热血和汗水。

大医的到来为贵州人民带来了福音,未安家先开诊,旅馆病人上门送医……大医人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充分体现了“大医精诚”,很快,遵义“大连医院”的名声在云贵高原广为传颂,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1970年,作为原大医、后遵医的64、65级的两届毕业生,我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分配到贵州省各县区,开始了我们用知识、热情和才能为贵州各族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生涯。

1972年,遵义医学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瞬间,老大医作风和办学优势迸发显现:以最快的速度编制教材;装备实验室、研究室;开设外语培训班;开展学术活动;培训教师贯彻三基三严……,浓重的教学、科研之风在校园内升腾。作为亲身受益者——当时的年轻助教、其后的硕士研究生,我在此期间受到了老大医教授们全面、系统、严谨的教学、科研培养和训练,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为我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奠定了基础。

十年,历经了十年的艰辛,经过文革重创的大医和大医人白手起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一座新的高等医学学府——遵义医学院由大医派生,成为黔北高原上的一颗明星,她培养出的一批批医学人才,在为贵州人民健康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使大医精神得以传承。

1978年,根据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大连医学院在原址重建。由于老校园仍被占用,设备、图书、人员等均留在遵义,只能借助一所幼儿园址开始招生,大医人再次面临创业的艰辛。

1981年8月,刚刚通过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的我,接受回大连代课的任务。在贵阳至北京长达三天两夜的客车上,因买不到卧铺,过于疲惫的我被迫躺在座席下的地板上过夜。在大连狭小的实验室里,我们用松香自制熏纹鼓来描记药理学离体心脏实验记录,常常弄的脸黑手黑……,但我和学生们都一丝不苟地进行所有实验,直至取得理想的结果。那两年虽然条件不好,但整体教学水平并不低,期间培养出的大医几届毕业生都迅速成为辽宁省内医学界的精英。

1982年12月底,老校园归还。当我走进刚挂上牌子的校门,看到空旷的校园、杂草从生的操场时,潸然泪下。大医,我们终于回来了!于是,一切从零开始,全校上下总动员,同心协力恢复重建。大医人,再次展现出惊人的魄力和开拓精神。尽管我和回迁的教师包括老教授们均按一户一间挤住在旧学生宿舍,但每晚教学楼实验室里却灯火通明,教师们认真备课、答疑,创造条件积极搞科研;尽管教室里桌椅不全,有的学生甚至需拿坐垫坐在窗台甚或台阶上听课,但老教授们悉数登上讲台精彩授课,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尽管经费短缺,有时甚至开不出工资需向附属医院拆借,但校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同心协力,迅速恢复教室、实验室,保证教学、科研的需要,使学校不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新阶梯教室、新图书馆拔地而起,89年校庆时,大医校园已再现勃勃生机。

又是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到1993年时,复办后的大医,作为辽宁省属三所重点院校之一,博、硕士点数量、教学、科研水平和成果等均跃居省属院校前列,据此成功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踏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我骄傲,我是大医的学子,我自豪,我是大医人。几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大医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深深感悟了永不言弃的大医精神!我与大医同甘苦、共命运,奉献出了我的青春乃至一生。同时,也正是在这里——原大连医学院、现大连医科大学,无论做学生、研究生、教师,还是兼任校长办公室主任、教务处长等行政工作,都使我不断得到成长、锻炼和提高,特别是获得了作为一名桃李满天下教师的荣耀和荣誉,我由衷地感谢母校的培养!

我爱大医!大医辉煌—我的梦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