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润物细无声 难忘考研时

作者:刘军深     
2024-10-30     浏览(76)     (0)

2024年是我校开始本科教学40周年。4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有幸作为受益者和亲历者,经历了这40年中的前后25年——开始的4年(1984—1988年的本科生阶段)和中后期的21年(2003—2024年的教师阶段)。在母校阳光的沐浴下,自己各个阶段均受益匪浅。其中,当年母校为我们首届本科生考研创造的良好条件和氛围,至今仍历历在目。

1984年1月,我校由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烟台师范学院。同年9月6日,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外语和政史等6个系迎来了首届本科生,每个系招生1个班,化学系84级本科班共38名同学,我是其中之一。

当时我校刚从专科升为本科,师资力量基本还是专科时的班底,化学系当时好像只有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大概到我们到了大三(1986年)后,才陆续引进了几位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专业课基本上都是一老带一少:一老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主讲教师,一少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做助教,也干劲十足,热情很高。同时,系里加强教学管理,鼓励教师既严格要求又诲人不倦。坚持定期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查评议,调查结果与教师见面,及时改进教学。严格考试命题、监考、评卷等有关环节。对教师的评估标准是:教学好、科研好、外语好。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大部分同学的专业课学得比较扎实。

到了大三上学期(1986年9月),我们班的辅导员吕贻谦老师就鼓励班里一些同学不要仅仅满足于本科毕业当中学老师,而要通过考研进一步提升自己,争取更大的舞台。他动员我们班10个左右的同学准备考研。之后,在1987年寒假刚开学,让这些同学使用刚刚结束的198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试卷进行模拟考试。当得知我们其中几个同学的模拟考试成绩达到50多分时非常高兴,鼓励我们树立信心,争取一战成功。

当时的系领导在我们大三上学期(1986年11月)专门组织新引进的几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与准备考研的同学进行座谈,交流考研信息,提醒报考研究生需注意的问题。另外,为了让考研同学有更多的复习准备时间,在大四时,系里专门将考研同学的教学实习时间由上学期调整到考研后的下学期。学校图书馆为准备考研的同学办理了学生优待借书证(可享受教工借书待遇,借书数量是其他同学的数倍),之前只面向教师开放的化学系的资料室,也对考研的同学开放,以便于考研的同学更好地充分利用好图书和期刊等资源。

系里经常对学生进行外语重要性教育,除学习好公共外语课外,系里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外语训练。先后开设科技英语课、听力课,配备外语录像设备,请外教讲课,组织英语爱好者协会、英语竞赛、讲演会,举办“英语角”。为提高考研同学的外语水平,学校还专门从全校5个首届本科班(除外语系外)中挑选了20多名专业课和英语都学得较好的同学组成一个英语提高班,先后由刚从山师外语系毕业的冷文彦老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李恩祥老师来进行专门的英语提高教学。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两位老师还鼓励我们同学可以课外自学《新概念英语》(三、四册)等。

我当时是班长,学习基础不错,专业课成绩属上中游,英语成绩相对好一些。吕贻谦老师也鼓励我考研,但我有时组织班级活动或处理班级事务时,往往平衡不好班级事务与个人学习的关系,影响了学习。因此,吕老师担心我在考研的最后半年的关键期,可能会仍然处理不好考研准备与组织班级活动的关系,就专门找班上不考研的团支部书记徐建林同学谈话,让她在这最后的一学期里把班长的职责兼起来,让我集中时间和精力复习考研。后来,在我们考研的最后一学期,出身于济南城里的徐建林同学还真是说到做到,办事有板有眼,不慌不忙,带领其他班干部和同学们,把班级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这给我最后的考研冲刺创造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更大的发挥空间。

报考研究生志愿时,考研同学除了咨询系里几位有硕士学位的老师外,一般就是咨询正在有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重点高校读书的高中同学,请他们帮打听其学校的研究生招生情况。最后确定报考志愿,志愿普遍偏低。我有个亲戚当时刚从陕西师大硕士毕业,我征求他的意见,他建议我报个高一点的高校,但我信心不足,求稳,最后报了他所毕业高校的研究生。

在考研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几个考研男同学,相互鼓励,互通有无,交换各自从不同途径获取的考研资料。为了有充沛的体力应对紧张的复习考试,我和孙成功、商红岩等几个同学一般都是早早起床,到操场上跑步,傍晚有时去打篮球。晚饭后,几个同学围着操场边转圈,边交流准备进度和心得,有时还相互用英语提问。之后,回到固定的教室继续学习到10点多,最后一批回宿舍休息。我们宿舍共8人,其他6位不考研的同学都非常支持我们考研同学的复习。这样的学习和生活既充实又快乐。

1987年12月初,考研的同学在烟台毓璜顶医院进行了体检(当时是考前体检),报考材料也分别邮寄给报考单位。1988年2月5日—7日,学校专门安排班车送考研的同学到考场(烟台二中)参加考试。第一天考英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三天考3门专业课,每门课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1988年,我校首届本科毕业生考研过线共10人,仅化学系就录取5人,名列全校各系第一。我们班大概10位同学参加考研,其中有5人过了复试分数线,之后4、5月份均通过了复试,最后分别被山大、陕西师大、山师大和中科院山西煤化学所(2人)录取。后来4名同学分别在国内高校、公司工作。我在离开母校15年后,于2003年又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母校,开始了25年的教学、科研、管理及学报编辑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