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1984级校友入学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恰逢鲁东大学建校九十四周年。受领导委托,我非常荣幸地代表母校全体教师,向凯旋的全体校友致辞,欢迎校友们回家!
四十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抑或只是一瞬间,而对于我们的八四级校友而言,却是沧海桑田。母校是我们人生重要的奋斗起点,校友们从这里开启了寻梦之旅。校友之中,有太多的故事可歌可泣,也有太多亮眼的业绩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作为当年英语系八四级同学的老师,我非常高兴地参加了这次聚会。见到当年的同学们,难免兴奋异常、倍感亲切。
一个学校的无形资产,是由一个个追求卓越的师生业绩所架构起来的。鲁东大学能够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其间流淌着太多校友的汗水和心血。
回望鲁大时空,群星璀璨,先不说校史里老舍、臧克家、何其芳、王冶秋、王哲、吴伯箫、罗竹风、马少波、萧平等大师们的劳作身影,单说校史中的杰出校友,我们既有以姜林东、白相国等为代表的十多位献身家国的开国将军和共和国部长,也有以剑桥大学袁博平院士等为代表躬身杏坛的教授和专家学者,更有享誉文坛的曲波、张炜等为代表的鲁大作家群……
鲁东大学是一所有温度、有故事、有情怀也颇有张力的学府。九十四年来,在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中,在学校历届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在海内外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从1930年第一届80位在校生,发展到当下拥有三万多在校本科和研究生的规模,从省立师范、大专本科到研究生教育,一次次启航扬帆,一次次乘风破浪。如果说,这已经汇成了一曲回声激荡的交响乐,那么,我们的每一个校友,就是其中跳跃着的每一个生生不息的音符。
1984年著名作家萧平先生时任烟台师范学院院长,他的中文系学生们正在扛起鲁大作家群的猎猎风旗。仅这一个数以百计的作家群体,就足以彰显出我们鲁大学子的辉煌一隅。与此同时,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鲁大校友们,也都在各行各业各领域中持续彰显着鲁大风采。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也是本校的学子,只不过比他们早入校十年。实际上,我们都是一母所生的兄弟姊妹。前些日子,我们举行了五十年同学聚会,有同学说,母校情,同学情,是一辈子情,哪怕剩下两个同学,我们还要聚。临分别的时候,有同学哭了。
去年的10月22日校庆日,我见证了60年前入校的李存修等老学长们回母校的聚会,也看到了那么多其他各院系的老校友相约在这一天来探望母校。再转一回老操场,再抱一圈老白杨,再游一次乳子湖,再去一次校友园,再过一次小石桥,再去一次老饭堂,再看一遍老教室,再问一声老师好!有位同学说得好,“学子未敢忘母校,纵然在天涯海角!”
这位同学叫王晓琴,刚刚从美国拉斯维加斯飞回,第三天就要离开母校飞往海外,她是专程来参加这一次聚会的。她说她尽管不是八四级的,但强调说她是八四届毕业的,一定要赶回来参加聚会。今年春节前,她在美国亲自编导了两场歌舞,一场是《我爱你中国》,一场是《一条大河》,被选进了今年鲁大老校友举办的线上春晚。
拳拳赤子心,悠悠母校情。有一种眷恋叫母校,有一种情愫叫桑梓,有一种心志叫家国。很难想象,一个对母校都缺失情感的人,还能奢谈什么桑梓情深,还敢妄言什么家国情怀。
而我们的校友们,却是如此这般炽热执着,心心念念着母校,足见母校的引力和校友的热恋,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校友,是母校永远的心头牵挂;母校,是校友永远的心灵家园。回家的感觉,蕴含着万语千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鲁东大学行将步入百年。回眸校史华章,几多风雨,几多风采,几多追怀,几多感慨!
而今,我们学校已经从一所师范院校,跨越为在齐鲁大地颇具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我们不仅拥有数以千计的研究生,还合作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青春的鲁大如日中天!
离校方知学时短,远离倍感母校亲。青春在母校燃烧,理想从母校起跑,在我们共同相守的岁月里,大家点燃了希望,复苏了自尊,挖掘了潜能,扬起了风帆。
校友是母校的希冀,校友是母校的美景,用生命的奇光异彩,寄寓着母校的辉煌。
我们都感恩鲁大,因为鲁大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让心灵交换心灵,让真诚辉映真诚,让力量传递力量,让生命点燃生命。让生命的花朵在求索中吐蕊,让智慧的硕果在时代里扬辉。
当我们憧憬未来,当我们遥望未来,我们是那么笃定,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就无惧风雨兼程。母校的希望与荣光,责无旁贷地托付在扬帆远航的学子们身上。
昨日之鲁大让我们倍感荣光,今日之鲁大让我们豪情满怀,明日之鲁大召唤我们接续奋斗。我们将凝心聚力、携手并进,共同铸就鲁大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鲁东大学,我们为你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