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中,珍藏着一台海鸥牌120双反相机,它虽已陈旧,却不仅是简单的记录工具,更是父亲坚韧精神、卓越智慧与深远梦想的象征。这台相机,陪伴我度过从稚嫩童年到成熟成年的岁月,见证了我们家族的繁荣和时代的变迁。
初次与它相遇,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父亲满怀欣喜地回到家中,将这台相机展现在我们面前。他轻抚着相机,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相机无疑是奢侈品。然而,父亲却像爱护文物一样呵护着这架相机,用它记录了家乡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翻开家中收藏的厚重相册,一页页黑白照片如同时光穿梭机,带我缓缓进入那些逝去的岁月。照片中有家乡的田野、老屋、劳作的农民,还有年幼的我和我们一家人,其中有一张全家福,是我们整个家族中最为珍贵的一张,几个伯伯家和堂兄弟家都有收藏。
那是奶奶去世的前一年,省城的伯父带着一家人回到家乡,父亲也趁时一起回来。他拿着他的宝贝相机拍下了这张全家福。为了将自己拍进去,父亲叫来了一位邻居,他将取好景调好光圈焦距的相机交到邻居手中,千叮咛万嘱咐:“手端稳了,不要抖,把所有人放在中间后按这个快门。”邻居光怕按错,手越发抖了起来,停了好一会儿才急忙摁下快门。那个时候,一卷胶卷只能拍摄十二张照片,每一张都弥足珍贵。
邻居帮忙拍照时,另一位邻居拿着一件破衣裳来回抖动、表演,希望大家都留下灿烂的笑容,坐在二伯膝头的我更是笑得合不拢嘴,眼中闪烁着纯真的喜悦。那个年代,尽管大家都衣着朴素,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却如光芒般耀眼,温暖而真挚。未曾料想,次年奶奶便驾鹤西去,这张照片因此成为家族中最珍贵的记忆瑰宝。
除了记录家乡的风土人情,趁着假期,父亲还带着我和妹妹踏上省城之旅,用相机捕捉了迎泽公园、旧火车站、旧迎泽大桥、旧柳巷……如今再次翻看这些旧照片,不禁为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而感慨万千。迎泽大桥新地标、道路两边新建的便民设施、数字化的公交站牌、拓宽后的十四车道、新修的地铁站以及火车站新广场等,无不彰显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繁荣。
尤其难忘的是一次前往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经历。那年夏天,父亲决定带我们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对于从未踏出过省界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令人激动不已的旅行。经过一夜长途跋涉后,当第一缕晨光洒落在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上时,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不同寻常起来,我和妹妹都兴奋得让父亲这样拍,那样拍,恨不得将整个广场都装进去。父亲用了整整两卷胶卷为我们拍摄了与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的合影,还为我们讲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要求我不能忘记先烈们走过的光辉历程,要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那些照片后来成为我在同学们当中炫耀的重要物件。
过了几年,父亲被调入公安机关,成为一名刑警。父亲身着警服的工作照片占据了我家相册的大部分空间。父亲挚爱这份工作,也会常常拍摄一些与工作有关的照片,他将自己多年来学习的摄影技术应用于提取痕迹等实际工作中,为一些大要案件的破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受父亲影响,从小我也爱极了那套警服,经常央求父亲给我拍几张穿警服的照片。终有一日,父亲向单位的女同事借来一套较瘦小的警服,我美滋滋地穿上那套对我来说还是略显肥大的警服,将家中的收音机天线拔出来充当对讲机,摆着各种POSS,在父亲的镜头里,英姿飒爽的我,脸上充满了稚嫩,但那张照片却成为我实现警察梦想的源动力。
如今,数码相机与智能手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父亲的旧相机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每当我看到它时,心中依然涌动着无尽的亲切与感怀。因为这台相机的镜头里,不仅记录了我的成长足迹与家族的兴旺发达,更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在这台相机的故事里,我读懂了父亲的生命历程,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光辉与梦想。愿这些珍贵的记忆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陪伴我们走过更多的故事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