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院讯》

广东医附院重症医学科:

打造重症医疗特色,勇挑守护生命“重”担

2024-02-28     浏览(64)     (0)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创建于1993年,是粤西最早成立的重症医学专业科室,也是粤西以及桂、琼交界急危重疾病防治和研究中心。经过30年的磨炼与积累,学科现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及省级青年文明号单位,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专业基地、粤西ARDS专病中心,重症医学国家研究联盟成员单位、全国临床研究型医院脓毒症与休克联盟委员单位、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重症医学与器官支持专业委员单位、广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病理生理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重症监护中心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单位、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分会常务委员单位、湛江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湛江市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湛江市重症医学专科联盟、重症康复医学组牵头单位。

粤西率先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

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治疗的病种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猝死、急性爆发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急性肺动脉栓塞、重症肺炎合并ARDS等。科室目前有多台高端ECMO机器,团队经验丰富,成功挽救了大量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科室重症循环ECMO团队是最早在粤西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单位之一,迄今已治疗危重患者111例。超声引导穿刺置管技术日益精进,MDT治疗团队配合日趋成熟。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逐年上升,从2020年的29%提升至2021年的33%,2022年达到42.5%。


团队成功完成首例跨省远途转运ECMO高级生命支持治疗术

团队开展的治疗模式从初始的V-AECMO单一模式逐步发展成能实施V-VECMO等多种模式,既有院内成功救治经验,也有院外远途实施ECMO并转运回院救治的成功案例。团队在院内为心脏内科高难度TAVI手术提供技术支持,为心胸外科瓣膜置换术、血管外科大型血管置换术后病人保驾护航,推动了医院多个科室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平台支持作用十分明显,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及实力。

团队积极响应,救治范围覆盖湛江全域,具备丰富的远程救治经验,多次于院外实施ECMO救助并转运回医院继续抢救。例如,到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紧急抢救二尖瓣置换术后心跳骤停患者;到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抢救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患者;到遂溪医院救治心跳骤停孕产妇;到吴川市人民医院抢救车祸创伤性湿肺、气道大出血患者以及心跳骤停的高中学生;到湛江西南医院抢救急性心梗ECPR患者……团队最远跨省至广西平南县成功实施EC-MO技术并转运回湛江,最终该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此次抢救为科室及医院树立了良好口碑,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勇担责任,冲锋抗疫最前线


湛江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科室党员孙小聪、谭美金及成员林康兴、符景松响应号召,冲锋到抗疫最前线。

在学科带头人、科主任邓烈华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纷纷主动放弃春节休假,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艰苦而危险的岗位上,筑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强防线。科室收治的湛江市首例及第二例重症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均顺利治愈出院。

孙小聪带领第二批湛江援鄂医疗队支援湖北石首,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给危重患者行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改造ICU病房、重新设计工作流程……他在所有广东支援荆州医疗队中创下了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成功脱离呼吸机“双第一”的成绩,为其他地区救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做出了良好示范。

因抗疫表现突出,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邓烈华,副主任张媛莉荣获湛江市抗击新冠先进个人称号,谭美金荣获“援鄂最美逆行者”、“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先进个人”称号,孙小聪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邓烈华、张媛莉、孙小聪参加广东医附院与乌克兰及德国家三级医院新冠肺炎防控技术与经验远程交流会,为国际疫情防控作出贡献

科研、教学、人才工作成果显著

作为粤西地区以及桂、琼交界地区急危重疾病防治和研究中心,科室总病床数达64张,年收治重症患者1500人次以上,目前拥有重症循环、重症呼吸、重症肾脏及血液净化、重症神经及重症康复5个成熟的亚专科技术团队,拥有与国内水平同步的先进医疗技术,如V-AECMO、V-VECMO、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气道压力释放通气、跨肺压监测、动态脑电图监测、IABP支持、漂浮导管植入及监测、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等。

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共有医护人员109人,其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6人;医疗组有博士5人、硕士20人,双师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80余人,为全省多家医院培养重症医学医生和护士数百名。科室综合实力进入2019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前百名,2021年获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非大湾区),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邓烈华教授进入2022年全国重症医学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力排名前80名。

依托广东医科大学重症医学研究室的优势资源,重症医学科致力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科研工作。近年来,团队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多项课题,主持5项临床课题研究,在国际重要专业刊物发表SCI论文3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著约100篇;参编教材数部,荣获国家专利1项及市级科研成果奖2项。自2004年重症医学教研室成立以来,学科开展了针对临床本科、麻醉本科、硕士研究生的《重症医学》及《外科学总论》教学工作,2020年《重症医学》课程获广东省线下一流课程,2022年《重症医学》麻醉本科教学课程获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

积极推进重症一体化体系建设

未来五年,学科将积极推进全院重症一体化体系建设,努力建设成为以“危重病救治和多脏器支持替代治疗”为鲜明特色的省内乃至国内一流学科。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学科将努力提高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力,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及组建特聘专家队伍,提升现有人员的学历水平,努力建立潜力巨大、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在学科建设方面,将积极推动亚专科建设,逐步新增亚专科团队并外派骨干至国内外进修学习,保持区域领先地位并向国内一流水准靠拢,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在科研工作方面,将建设重症医学专职科研团队及重症医学研究所,争取国家及省级课题、临床RCT研究、SCI论文等指标取得突破。

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邓烈华教授憧憬,“希望未来,学科的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逐步建成立足省内、服务粤桂琼地区以及环北部湾集疑难危重症诊疗、重症医学教育、临床医学研究三位一体的高水平重症医学中心。”

(文字:陈骥 肖云 图文素材: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