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崂山太清宫:海上名山第一,全真丛林第二

作者:姚海涛    
2024-10-25     浏览(869)     (1)

  来青岛,必游崂山。而游崂山,尤不可错过太清宫。

  崂山居于黄海之滨,位于青岛东部,最高峰为“巨峰”,海拔1133米。晏谟所著《齐记》中评论道,“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的山与海相连,海与山相牵,向世人展示着山海奇观。给青岛带来山神海韵之神的正是崂山。于山海之间奏出天籁之音的正是太清宫。此山可以通天界,此海可达仙境,此音可娱神仙,此地可修道养寿。真是个神仙所在!所以古来就有“神仙窟宅”的雅号,被称为“海上名山第一”。胡峄阳“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古训展示着这里风水宝地的特征。

  崂山可谓道教名山。自先秦、两汉、魏晋到唐宋、元明,多少人来到这里寻仙访道、炼丹修行?有多少名人雅士慕名而来游览观光?传说吴王夫差来过,秦皇、汉武来过,李白、吴筠来过,全真七子来过,李哲玄来过,张三丰来过……至于“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知”的隐君子更不可胜数了。

  秦始皇来了,登上此山,隔着大海,遥望那个据说可以得到长生不老药的蓬瀛。方士徐福为他描绘了去海上寻仙访道以遇仙赐丹的美好愿景。于是,始皇派徐福率三千童男女出海了。然而“烟涛微茫信难求”,徐福去了日本,再也没有回来。

  一提到崂山道士,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那位。其实远在蒲松龄之前,崂山道教就发展得如火如荼。西汉张廉夫弃官入道,隐遁终南山,遨游天涯,来到崂山,修茅庵、奉三官,成为崂山最早的道士。如今太清宫内见证此事的古柏与银杏向今人诉说着这一切。后来,来到此处修道之人越来越多,崂山的道场越发壮大起来,成就了“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盛况。

  太清宫位于老君峰下,是崂山最早的道庙,可谓道教圣地。进入太清宫,透过那座高大的香炉,便可望见老君峰。峰上老君像神情淡然,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像是在说些什么。

  登此山需劳动筋骨,颇费一番周折,于是又让此山有了“劳山”之名。后人又认为此山坚如磐石、牢不可破,又名之为“牢山”。

  李白离开崂山之后,写有《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中有“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据说玄宗看到了李白这首诗,对崂山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唐代天宝年间,派道士王旻来此炼丹制药,于是崂山又有了“辅唐山”的大名。看来李白的诗歌推介对崂山的成名,还是有贡献的。

  全真七子来了,又走了。七子中的丘处机见到大美崂山,因其貌似鳌,名之曰“鳌山”。丘真人的到来是崂山太清宫历史上的一件盛事。丘真人后又多次来过,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我想,丘真人对崂山是有感情的。值得一提的是,全真七子之一的刘处玄在太清宫传道讲经。于是,此地道众归宗于全真“随山派”。如今虽时过境迁,太清宫里的道众仍为道教全真派。

  武当派道人张三丰乘舟来了,留下了武当拳艺,种下了耐冬。从此耐冬成了崂山的标志性植物。太清宫中的那株耐冬,后来被蒲松龄写进《香玉》中,就是绛雪。

  大家都知道,北京的白云观为道教全真第一丛林。明、清以来崂山太清宫又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之称。现有太清宫门前的山形石碑上石刻为证。崂山太清宫是海上名山与道教祖庭的合一。如今的崂山道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依然在晨钟暮鼓里修行,或祈福,或练功,或奏乐,或静坐。而空中悠扬的还是道教古乐。

  太清宫巨大影壁墙上有四个大字“道法自然”。此四字无疑来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中讲天、地、人三才之道。而天地人最终还要取法道,而道即是自然。此处自然不是自然界的意思,而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

  天人合一境界,要以道法自然的心境,不可妄为造作,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着本来如此、本该如此的样貌去做,顺其自然机理,因应事变于无为,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道虽微妙,但不难识,只是因其所遇而应之,只是顺变以达自然。这是道教观世界之法,也是仙道贵生的内修心法。

  登临此地,观山览水,忘情起兴,不知所之,与道同在。好一处“洞天福地”,好一派“阆苑圣德”。崂山与太清宫可谓相得益彰,凸显着青岛的自然灵性与人文气息。看崂山,名不虚传。看道观,当之无愧。

  (作者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07届校友,现为青岛城市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