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仰恩大学 - 《仰恩大学报》

2024届毕业典礼教师代表的发言

作者: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许惠铭    
2024-10-30    


尊敬的林惠董事长、各位学校领导、
老师和亲爱的 2024 届全体毕业生们:

你们好!我是仰恩大学管理学院教师许惠铭,亦是仰恩大学 1996 级国际企业管理专业的校友。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我站在这里,心中感慨万千。留校工作至今,已悄然走过 24 个春秋。在这悠悠岁月中,我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满怀憧憬地踏入校园,而后又意气风发地走向广阔天地。而今天,又到了送你们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刻。

回首往昔,你们在美丽的仰恩大学里留下了无数的青春足迹。这里有你们奋斗的汗水,有成功的欢笑,也有偶尔的迷茫与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你们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从脆弱变得坚强。离别之际,和大家分享以下几点在仰恩大学学习和工作的体会和感悟:

一是饮水思源,永怀感恩之心。没有校主吴庆星先生“爱国兴学、造福桑梓”的家国情怀,就没有今天 6 万多名遍 布全球的仰恩学子。许多学子因仰恩大学而改变了人生命运,我亦是其中之一。 1996 年高考,我考了 500 分,这个分数距 离当年的本科线还有 14 分。庆幸的是,因为有仰恩大学以及国家对民办大学的政策扶持,才让我们有机会就读本科院校。在学校里,我们受益于吴先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初衷、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差异化的定位。许多仰恩学子入学成绩虽不如他人,但在学校的精心施教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毕业时及日后的职业发展丝毫不逊于其他录取分数比仰恩大学高的学校学子。我想,这也充分验证了吴庆星先生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闪光点,只是有时会被暂时的阴霾遮蔽。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帮他们驱散阴霾,让光芒得以绽放。仰恩大学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本质,并在工作中努力践行,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的未来,使教育成为改变人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饮水思源,也请大家记住,7 月 2 日是你们大学 毕业的日子,也是校主吴庆星先生的诞辰日。

二是把独当一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996 年 9 月 16 日,我妈妈送我来学校报道后准备返程时,在现在东苑餐厅的门口和我说了一句话:“孩子,家里的情况你也清楚,以后就只能靠你自己了。”18 周岁代表成年了,但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应具备独当一面的意 识和能力。妈妈的这句话仿佛让我一下子长大了。这句话一直指引着我后面的求学生涯和工作生涯。当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寻求办法克服困难。我也养成了勇敢面对、积极 寻求解决办法的习惯,这使我收获了许多成长进步的快乐。当年,我们毕业的条件之一是通过国家英语六级。大学里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英语的学习,大二时的两次英语四级考试都是在 53 分左右。 面对困难和焦虑,我始终提醒自己要克服依赖思想,积极作为,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此过程中,我也获得了更多、更快的进步。同学们,你们即将步入社会,也将面临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的责任。 希望你们勇敢担当,努力作为,你们也一定会从更主动的担当作为中收获更多成长的快乐。

三是心有所向,素履以往。工作以后,经常有人问我,当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一辈子从事同样的工作,退休时会不会有遗憾。我想,当一个人能一辈子从事自己喜爱且适合的工作时,他一定会无比幸福。当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的第一志愿都是师范类专业。原本以为来仰恩就没机会了,但在大三得知我们也有机会留校当老师时,我便开始一直朝着留校的条件努力,最终得偿所愿。这些年,经常有其他高校的同行问我,仰恩大学学生在考公考编方面成效显著,想了解我们在这方面的创新做法。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在大学毕业时能够成功获得心仪工作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相较于其他同学,能更早明白自己究竟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在学校里持之以恒地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到最后,他们成功的概率肯定要比那些缺少规划的学生高。进入职场后,更需要大家加强职业思考与探索,一定要尽快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锚,勇敢地去探索、去尝试,找到那个能让你们扎根、成长的职业锚!

同学们,你们现在所拥有的条件比你们的父母辈要好太多了。希望你们能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发挥你们的才华, 让国家、民族、你们的家庭和你们自己变得更好,相信你们也一定可以做得到。最后,衷心地祝愿同学们前途无量,一路繁花相送!我们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