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周报》

“全国模范教师”生命学院余龙江——
让学生成为熠熠生辉的“金子”

2024-10-28     浏览(121)     (0)

余龙江教授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他以育人为本,长期坚持先进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员黄园园 岳琦 本报记者范千)“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师德高洁,美名传环宇。节节攀登,探科学前沿。好事成双,教研皆丰收。”近日,生命学院生物技术系余龙江教授收到了学生送的一首诗。从教 36 载,余龙江坚持以育人为本,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将育人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始终,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

在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中,余龙江获评“全国模范教师”。


立足特色 促进教育改革

“教学是良心活,站好三尺讲台,既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要长期坚持。”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余龙江如是说。

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中,余龙江从未放弃过努力。36 年来,他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带领团队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支撑。他站在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高度,系统推进教学改革和条件建设。在余龙江的带领下,学院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尚人文、厚基础、强实践、重交叉、促交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由他领衔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并取得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及国家一流课程、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精品教材、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等系列成果。学院建成教育部生命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强基计划和拔尖 2.0 计划人才培养基地等,形成以国家级名师、名团队、名课程、名教材、名基地、名专业等为支撑体系的一流教育教学条件,为培养生命学科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系统建设好课程,余龙江深入调查研究,付出了长期的艰辛努力。他牵头建成发酵工程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首批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一流课程,以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国家级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全国高校重大主题案例等。他主持的教育教学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和湖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一位好老师,而是一群好老师。余龙江倾注了大量精力,精心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他指导的多位教师都曾在省级教师教学创新设计大赛、校级教学竞赛获奖。获湖北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评校优质课堂、“学生最喜爱课堂”的杨英副教授对此最有感受:“余老师的视野和眼界始终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他对青年教师给予了无私帮助,只要你有问题咨询,他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与你讨论分享”。


强化实践 提升教学质量

“余老师的教学方式很新颖,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建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对开拓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余龙江的学生说,余老师的课程向来要靠“抢”,抢名额、抢座位,学生们好评不断。这与余龙江长期坚持先进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视规划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余龙江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他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他利用信息化为教学赋能,结合资源共享课程和慕课等数字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虚实结合等教学模式改革,突出问题导学和研究型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余龙江率先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中强调以虚补实、以虚促实,建设了系列虚实结合、以虚促实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他主持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显著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并形成示范推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余龙江善于抓住重点、把握课程精髓。他深入浅出、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全身心投入的教学热情深受学生欢迎。早在2013年,他就率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实践,并把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与加强课程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式改革也获得广泛赞许。


乐教爱生 引导学生成长

私下里,学生们管余龙江叫“精神导师”。他们心中的余龙江,始终用自己特有的“金子”心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导师、人生路上的朋友。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同的学生”,余龙江一直强调,“教师就是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追求上进,带领他们不断走向优秀。”他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敦促学生们,“让优秀成为习惯”。他通过实验室制度、科研总结制度等引导学生养成勤总结、多思考的习惯;通过设立“突出贡献奖”“社会公益奖”“显著进步奖”等奖项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突破、全面发展。学生们也给予了积极的反馈。

“在生活上要多关怀,学习和科研上要严格要求,要培养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宽严相济是余龙江指导学生的一贯风格。在学生的成长方面,除了抓实课题进度和固定的组会讨论时间,在重要时间节点、以及用碎片化时间与学生谈心谈话、交流课题进展已经成为余龙江工作生活的常态。2020 级博士生小李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但他对竞赛的认识和经验明显不足。省赛结束后,余龙江对小李进行了细致耐心的指导,与他反复讨论项目,帮忙修改和讲解每一页PPT。最终,小李与团队斩获大赛金奖。过程中,小李对创新创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入理解了自己博士课题的重大意义和目标,坚定了科研报国、实业报国的决心。


产教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

贫困地区的“难”、危困产业的“痛”,牵引着他奔波的身影;革命老区的“红”、边陲山区的“绿”,鼓舞着他励志笃行。余龙江带领团队在写好学术论文的同时,不忘肩上的时代重任。他和团队成员们深入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等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小山村里建起了大茶厂,农户的收入显著增加。临翔区曼启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小毕说:“一年都能有两三万块钱收入。”临翔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陈总说:“三年五载后我们绝对会把这条路打拼出来。”余龙江团队的科技扶贫案例成功入选中组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培训案例。

2018 年,余龙江主持的“科技创新培育特色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项目获评教育部第三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2019年,相关科技扶贫点成为教育部直属系统扶贫工作推进会唯一的科技成果转化扶贫现场示范点。2020年,临沧市为余龙江团队代表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颁发“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奖。2021 年,华中科技大学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对团队科技扶贫成果进行了多次报道。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秉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余龙江始终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投身教育事业,他在高等教育一线默默耕耘,忠实履行教师天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无愧自己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