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校史研究 15 载,最令我欣喜的是有幸结识我校前身国立桂林师范学院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曾作忠院长的儿子,曾孝威先生。曾孝威先生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现今 91 岁高龄。从 2022 年春天第一次与曾孝威先生通电话,到如今,这两年多的时光里,曾孝威先生接受过校史团队三次采访,并撰写两篇详实的回忆文章,还无私捐赠了一大批曾作忠院长的珍贵史料给我校。如今,我们撰写的总结曾作忠院长教育生涯的传记《一蓑烟雨任平生》即将在 10 月 12 日校庆日问世,回顾三次采访曾孝威先生的情形,往事依旧历历在目。
一、揭开历史的面纱
2021 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时任校长贺祖斌带队开展的“重走西迁路,再启新征程”———红色校史寻访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由学校学生工作处、校办、宣传部、团委等部门筹划,师生 30 多人参加,重温了1944 年日本侵略军逼近桂林时,我校前身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从桂林疏散到柳州三江县丹洲镇和贵州的平越县,抗战胜利后返回桂林王城办学这段历史。
之后,我在贺祖斌校长的指导下编撰《西迁记忆》一书,作为 2022年学校 90 周年校庆丛书之一。同时,我们想穿越历史长河,重返历史场景,一直试图寻访当年西迁之路的亲历者,多方打听,但由于年月已久,未能如意。2022 年 4 月,一次偶然机会,贺祖斌校长通过他的朋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刘晓君教授的介绍,得知国立桂林师范学院院长曾作忠的儿子曾孝威先生恰好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退休教授。贺祖斌校长立即请我联系曾孝威先生,并向曾孝威先生约稿,请他写一写西迁办学这段历史。此后,我与曾孝威先生进行了多次深入沟通,曾孝威先生当时作为院长的儿子、桂林师院附中的学生,亲历了丹洲、平越的迁徙办学过程,89 岁高龄的他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历历在目,感慨万分,与我通电话常常一聊就是半个小时,他还特意为《西迁记忆》撰写了两篇弥足珍贵的纪实文章。
同时,曾孝威先生热切关怀我校的发展,得知我们正在建设校史馆,毫不犹豫地将曾作忠院长的毕业证书、聘书、著作、手稿等珍贵史料赠予我校,尤为令人感动!那是 2022 年 5 月的一天,我从育才校区快递点取到了曾孝威先生寄来的两大箱沉甸甸的珍贵史料,开箱的瞬间,有一种揭开历史面纱的感觉,多年来只是在字里行间写下曾作忠先生的故事,却没曾想过能亲手触摸他留下的史料。后来,我带着几位学生助理将这些史料逐一清点列出清单,一共有 72 件,移交给档案馆,请档案馆妥善保存,同时也将曾作忠先生毕业证书、著作等重点史料展示在校史馆实物展柜中。
二、两次回顾西迁办学往事
我们口述校史团队正式采访曾孝威先生,可以追溯到 2022 年 8月 15 日,借学校陕甘青宁校友会成立之际,受时任校长贺祖斌委派,刘景、王董代表学校到西安首次拜访曾孝威先生,录制了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视频,曾孝威先生讲述了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西迁办学路上的故事及难以忘怀的风雨历程,并为学校建校 90 周年送上祝福。
那段时间,我作为宣传部理论科科长,充分发挥校史研究专长,投入 90 周年校庆丛书编撰以及校史馆、人文强桂展馆建设,《师大颂》石刻、雁栖湖校史文化景观等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遗憾是由于我 2022年春天怀上了二宝,再加上 8 月间忙于校庆丛书《红色记忆》《西迁记忆》《独秀学人录》3 本书的编务与撰稿工作,未能到西安采访曾孝威先生。2022 年 11 月,90 周年校庆系列活动隆重举行,这些文化建设成果成为了校庆中亮丽的风景线,我也及时把厚重的校庆丛书寄送给曾孝威先生,他收到书以后非常高兴地发来微信,表达了对我们的肯定和感谢,我也由衷地感谢曾孝威先生对我校的深情厚谊和鼎力帮助。
2024 年 4 月 27 日,赵铁副书记率队赴西安采访曾孝威先生,曾孝威先生再次深情追忆曾作忠院长重建我校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迅速升级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其后带领学校踏上西迁办学的艰难历程的事迹。口述校史团队在回望和研究这段艰难珍贵的西迁办学历史时,在感动、受教育之余,内心也发出由衷的感慨:如果没有曾作忠院长,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命运可能会是另一番面貌,当今的广西师范大学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随着西迁办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愈发感到这段珍贵的历史仍需进一步挖掘、整理和铭记。
5 月中旬,在学校党委书记贺祖斌的大力支持下,赵铁副书记立即组建团队,开启曾作忠院长传记的编撰工作。贺祖斌书记亲自指导本书的编撰出版,赵铁副书记牵头负责,何广寿部长负责总体统筹协调各方工作,我负责编撰工作方案起草、本书框架设计、书稿文字撰写和统筹审校等工作,王董负责统筹图片以及联络工作,我和杨真宝、杨瑜、董晓艳承担撰写工作任务。郑国辉、刘朝文负责收集相关档案史料,孟旭琼、张婷婷协助资料收集及本书编撰、出版相关工作。曾孝威先生也将他自己整理的《曾作忠年表》以及相关史料送给我们以供参考。
三、全面追忆曾作忠院长的教育生涯
2024 年 6 月 25-28 日,赵铁副书记带领团队再次赴西安看望曾孝威先生,并请他系统讲述了曾作忠院长投身教育事业的故事。这次的采访主要由我和杨真宝、杨瑜、董晓艳这 4 位曾作忠传记撰稿人进行。出发前,我建议大家根据所负责撰写的章节内容,结合手头已有的材料,考虑一下还需要曾孝威先生补充哪些事迹、哪些细节,考虑一下关于曾作忠院长的生平事迹还有哪些疑问,先拟定各自的访谈提纲,有针对性地进行访谈提问,目的是为撰写曾作忠传记补充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生活细节。
果然,经过几天有针对性的访谈,曾孝威先生回忆了很多之前我们不了解的故事,增补了很多细节,使得曾作忠传记的内容网愈加完整而丰富。曾孝威先生回忆起曾作忠院长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令人动容,比如 40 年代曾作忠院长带领全家回老家灵川县潭下镇曾家村祭祖的故事;比如曾作忠院长为家乡捐资修路、办学的故事;比如中秋节前债主上门催交建校欠款,毅然拿出妻子的嫁妆首饰抵债的故事……曾孝威先生娓娓道来的同时,曾作忠院长的高洁正直的形象浮现眼前。大家更为感动的是,曾孝威先生已 91 岁高龄,此前因身体不适,一直在医院住院治疗,得知团队要来,欣然欢迎,大家分别采访他的时候,生怕使他过于劳累,采访三四十分钟后就问他是否要喝水、如厕或休息,而他总是笑着摆摆手,他身上的坚韧、达观,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曾作忠院长带领师生西迁办学的执着身影。
为使我们撰写曾作忠传记获得更多的史料,为使我们更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曾作忠院长的资料,8 月初,曾孝威先生又捐赠了曾作忠院长的 11 本日记,这不仅为撰写曾作忠传记增添了真实可感的内容,更为学校的校史馆、档案馆增添了宝贵的藏品。
我们团队在写作曾作忠传记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有关曾作忠院长生平事迹的问题,还数次通过电话、微信向曾孝威先生了解情况,每次都得到他的悉心解答。8 月初,曾作忠传记初稿完成,我们把书稿寄送给曾孝威先生审阅指导。他细心修改,做了很多订正和补充,看到那些苍劲有力的字迹,我由衷佩服这位 91 岁老人严谨治学的态度。
回顾自己两年多与曾孝威先生交往、访谈曾孝威先生的点点滴滴,有太多太多的钦佩、感动和景仰,钦佩曾孝威先生过人的记忆力,感动曾孝威先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更为景仰曾作忠院长不惧抗战烽火带领师生西迁办学的坚毅品格。作为拥有 92 年厚重历史的广西师范大学的后辈工作者,我更感到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前辈师生的优秀品格,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把广西师范大学建成“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而踔厉奋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