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广西师范大学 - 《广西师范大学校报》

曾作忠的教育生涯

——《一蓑烟雨任平生》序

作者:贺祖斌    
2024-10-15     浏览(131)     (0)

这篇文章讲述了曾作忠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事迹,并介绍了他在抗战时期带领师生西迁办学的艰难岁月。文章总结了曾作忠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品格,认为他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仰望的“高山”。文章中提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曾作忠先生面对人生沉浮、情感忧乐,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部精心打造的传记作品,由广西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赵铁主编,在校党委书记贺祖斌倡议下诞生。本书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走访和与当事人的深入访谈,搜集了大量珍贵且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经过细致的分类与整理,以生动流畅的笔触,清晰地勾勒出曾作忠先生的一生,展现了一位教育家在动荡时代中的坚守与奋斗。通过阅读此书,相信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曾作忠先生深邃而广阔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细细品读的佳作。

 

我对曾作忠先生的认识最初源于学校校史。据校史记载:1941 年 8 月,曾作忠痛感广西教育的落后,建议当局重建师范专科学校,并毅然向西南联大提出辞职,回家乡负责筹办师专。1941 年 12 月,重建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顺利开学,1942年 4 月改名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并聘请曾作忠的老师林砺儒教授担任教务主任,1943 年 8 月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短时间内,学校连升三格,发展成了一所有名望的高等学府。

其实,真正了解曾作忠先生是在 2021 年暑期,我带领师生共同参与“重走西迁路·再启新征程”———红色校史寻访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进一步深入了解了曾作忠先生。活动结束后,我写了一篇文章《重走西迁路》,在文章中特别写道:

在重走西迁路的几天活动中,我一直沉浸在追忆、感慨、敬仰、思考中……在西迁路上,一大批教授在曾作忠的带领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是多么的艰苦卓绝,是多么的勇于担当……可以说,曾作忠担任广西师专和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负责人期间,时局变化,一路奔波,没过上几天安定日子。他那种不畏艰难、不计得失、坚持办学、薪火相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尊重。

之后,我认为曾作忠先生对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一直也在思考:我们应该为他做点什么。直到我与曾作忠先生的儿子曾孝威教授联系上后,经过几次深度交流,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曾作忠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慢慢觉得,由于历史的原因,之前我们对他的办学功绩和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尚不够,或多或少淡化了!于是,我与赵铁副书记商量,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历史真相,还原一个真实的曾作忠。赵铁副书记组成一个专班,通过外地实地考察、现场走访、当事人访谈,对曾作忠先生艰难曲折、无私奉献的一生做出了一个较完整的记载,既是对他的纪念和尊重,同时,也弥补校史上的一块空白。这就是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缘由。

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也是广西师范大学前身国立桂林师范学院院长曾作忠先生诞辰 130 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撰写本书,有着特殊的意义。80 年前,冒着抗战的烽烟,曾作忠先生带领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师生们与敌人赛跑,辗转西迁办学,历经一年多的风雨兼程,成功保存了教育的火种,绘就了抗日战争中坚强不屈的高校师生群像,也树立起了一位坚信抗战必胜、坚守教育事业、坚持开明办学的校长形象。

如今,我们书写曾作忠先生,纪念曾作忠先生,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卓越贡献,还在于他一生耿直、忠厚、勤奋、俭朴,严谨治学,躬耕教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像曾作忠先生这样执着于教育事业、执着于理想信念的精神尤为可贵。我们可以从曾作忠先生身上学习和传承以下四种品格:

一是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毅力。“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无论是从事教育事业,还是创办其他事业,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克服现实困难,是成大事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曾作忠先生数十年来执着于教育事业,这种锲而不舍的坚持,不是盲目跟风、冲动蛮干或者固执己见,而是在宽广的国际视野下,理性地分析时代精神和社会要求,不断投身教育事业,无论是他作为留美博士坚定地回国效力,还是他迫于抗战形势退至昆明、桂林从教,或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皆是如此。特别是曾作忠先生创立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历程异常坎坷,办学中又有战争、经费、场地、师资、人事等众多问题的困扰,进步教师、学生的民主运动还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监控与阻挠,但曾作忠先生都能冷静地面对,不屈不挠地坚持民主进步的办学方向,竭尽所能地解决或缓解这些困难。曾作忠先生用一生的从教经历诠释了“事业因执着而成功,人生因坚韧而出彩”。

二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气魄。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事业成功者,就要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以聪明才智奉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曾作忠先生的成长历程、求学道路都遇到了许多挫折,他克服了家境贫寒的困难,几经辗转到美国深造,成为广西首个心理学博士,艰辛坎坷的留学经历也造就了他擅长逻辑说理、主动独立思考的品质。曾作忠先生有着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能够及时发现并深刻认识当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与变革的方案。民国时期,他对我国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均做过深入研究,撰写了一批文章,并身体力行地投身中等、高等教育实践。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学研究,尤其是翻译和研究了欧美各国教育制度文本,为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中国化”提出了许多独树一帜的思考路径。尤其是 1936 年他编著的《意大利教育》,是我国20 世纪唯一一本详细介绍意大利教育历史和教育体制的著作。曾作忠先生同时也是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研究引介及实验应用方面敢为人先。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作忠先生就在深入学习了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后,认识到实验对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着手筹建了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室。曾作忠先生一生在教育事业中孜孜不倦的求索,彰显了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气魄。

三是目光远大、敏锐审慎的思维。曾作忠先生在数十年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敏锐审慎而又目光远大。敏锐审慎的思维使曾作忠先生能够及时准确地感知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而思考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方向。目光远大的思维使曾作忠先生谋划教育事业发展时,能够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规划出既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蓝图。民国时期,受到欧美教育风向的影响,国内关于是否应独立设置师范学校,有过四次大的论争。到了 1940 年春天,第二届全国高师教育会议决定国立大学的师范学院要独立设置。国民政府在逐步推行这一决定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为了使桂林师范学院的办学得以继续,同时更是为了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曾作忠先生于1942 年在《广西教育研究》发表了《师范学院必须单独设立的理由》,系统阐述了师范学院与普通大学的不同之处,强调了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对于整个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可谓站在历史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深谋远虑地提出高等师范教育的规划蓝图。

四是品格高尚、正直无私的风骨。教育是育人的工作。教育工作者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事业成功的要素之一。教育工作者较高的道德水准、品格修养形成了他们的人格魅力,熏陶和教化着他们的学生、同事,进而凝聚起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曾作忠先生从小在贫寒家庭中长大,受传统儒家道德影响较深,“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成为他的基本信仰,在后来的求学历程中又接受了西方民主、科学的思想,这使得他一生能够心底无私、一心为公、生活简朴、平易近人、耿直忠厚、淡泊名利,以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格魅力感染周围的师生,增加办学团队的凝聚力。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曾作忠先生带领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西迁办学,不顾艰难险阻,积极奔走,每次疏散都让林砺儒教务主任率领教授、学生们先行乘车船撤离,自己则垫后处理图书、仪器转移等事务,后又带领学生步行,翻山越岭,庇护着学生一路前行。曾作忠先生高尚的品格、正直无私的风骨、以身作则的作风,为全校的师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整个学校能够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要学习和传承曾作忠先生的品格,要写好曾作忠先生的人生经历,皆非易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成长发展离不开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那个时代,离不开身处其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存在。本书以记录曾作忠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他的教育生涯为宗旨,以“实录”为叙事原则,分十二章叙述他的成长成才、从教从业历程,书写其人生历程的点点滴滴。因此,本书表层展现的是曾作忠个人的人生,深广之处则连接着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本书不仅是曾作忠个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的实录,也是曾作忠所经历的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的呈现,更是曾作忠深邃广阔的精神世界的写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本书既是曾作忠个人的生活史、活动史、精神史、心灵史的多彩画卷,也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程的一个缩影。

另外,我觉得本书书名“一蓑烟雨任平生”非常好!宋代苏轼一生三起三落、跌宕起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被贬黄州时所作,表现了他虽处逆境、屡遭挫折却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他面对人生沉浮、情感忧乐,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曾作忠先生也很喜欢苏轼的词,曾在 1968年 1 月 2 日的日记中写道:

我对东坡词有所爱好,因为他去掉前人的无聊艳语,而能自成一家。”曾作忠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与苏轼十分相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深刻内涵,恰当地表达了曾作忠先生一生任凭风吹雨打,对教育事业始终赤胆忠心、坚贞不渝。

每次回顾这段岁月,我心中除了涌起追忆、感慨、敬仰、思考,总有一丝丝心痛,为曾作忠!为当年那一大批爱国教授……因此,为了纪念学校这段特殊历史和岁月,今年,学校与贵州福泉市合作,在雁山校区建了一座“西迁记忆”浮雕,纪念抗战时期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在曾作忠院长领导下西迁办学的艰难岁月。

《诗经》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曾作忠先生留下的人生履痕也许不够铭心刻骨,但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悄然感动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曾作忠先生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气魄,目光远大、敏锐审慎的思维,品格高尚、正直无私的风骨,放在今天依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仰望的“高山”,同时,也与“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一脉相承,激励着广大教育工作者踔厉奋发、勇往直前。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