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汉大学 - 《江汉大学报》

青灯有味

作者:刘峰    
2024-10-20     浏览(52)     (0)

文章讲述了旧时农村使用乌桕籽油灯夜读的故事,描绘了灯火的美妙,同时也展现了父母的陪伴和无私奉献。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失去了那份纯粹的读书灯情结。

旧年,村庄因未通电,夜来读书,只好点油灯。

油灯,所用燃料,有菜油、豆油、棉油、煤油之类。然而,这些油料,要供全家食用,父母当然舍不得,只好想其它法子。

经过细心观察,大家发现,乡间能产油的植物不少,有些果实能榨油,譬如蓖麻、桐籽、油茶、乌桕。相比而言,我最为喜欢的,当属乌桕籽油。

故乡多乌桕。一俟冬时,枝枝丫丫,缀满一簇簇乌桕籽,外壳呈青黛色,露出四瓣雪白果粒,三三两两,抱为一团,远远望去,状若白梅。

乌桕籽,可榨油,用之点灯。卷起一捆麻袋,拖着长长的竹竿,来到乌桕树下,举起竹竿朝枝头一阵敲打。只见乌桕籽儿仿佛冰雹一样簌簌而落,一天下来,就可装满好几袋子。

当然,打乌桕籽,难免会打落残留在枝头的桕叶,叶儿紫红紫红的,是那么的美丽,忍不住拾几片,拿回家做书签。

乌桕籽榨成油,黄澄澄,如蜂蜜,似琼浆。使用时,置一只小青花碗,倒入桕籽油,浸上一根棉芯,顷刻间,那清亮的油儿顺着灯芯浸上来,一碗读书灯就制成了。

此灯点燃,香盈书房。

灯油,是乌桕之菁华,在燃烧时,会散发淡淡的香味。此香,无毒,醒脑,提神。比起菜油、豆油、棉油等灯油,它让人读起书来,更为安神。恍惚之间,让人感觉坐在乌桕树前,借着一缕皎洁的月光,忘我而读。

此时,灯火可亲,怡情暖人,灯火静静,影子静静。一朵小小的灯焰,漾开一圈温情的、淡青的光亮,漂白了四壁,在墙上投下我浓重的阴影。这一碗读书灯,让人目光专注,沉浸书中,无半点纷扰,无任何杂念。

当点灯时间一长,棉芯会变短,灯火会变暗,须拈起一枚备好的粗针,将棉芯向上挑一挑。霎时,火焰大了,明亮、清暖、柔和,可美美享受古人“挑灯夜读”的乐趣。

有趣的是,灯芯燃烧的一头,当时间一长,会结成灯花。小小的,青红色,形似荠菜花,可爱极了。而且,继续燃下去,灯花会偷偷长大。可它长大了,光焰就弱了。

此时,就要剪灯。

像李义山《巴山夜雨》所写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那样,只不过,古人剪的是蜡烛的灯花,今人剪的是油灯的灯花,但异曲同工。

“咔嚓———!”手持剪刀,犹如燕翅,轻轻一并,灯花凋零,由红变黑,落在案头。灯火霎时腾起,令人眼前一亮,精神不由一振。

翻书时分,偶尔会邂逅作为“书签”的桕叶。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们渐渐风干,一枚枚,色泽不改,暗香如故。一想到,经乌桕籽油燃烧产生的光亮,映照“本是同根生”的桕叶,成为一场不经意的“重逢”,让人恍然如梦、感慨万千。

读着读着,就到了深夜。令人倍感温暖的是,父母在另一个房间,处在深深的黑暗里,一直陪伴着我。从门缝透出的几丝光亮,父母就能知晓我的状况。

不一会儿,门外传来父亲轻轻的咳嗽,他在提醒我:时间不早了,身体要紧,该上床睡觉了。见我仍沉浸在书里,过了一会儿,响起“笃笃”的叩门声,门外传来母亲轻柔的提醒:“儿呀,睡吧,读书虽然重要,身体也要紧。”

“噗———!”吹灭油灯,上床睡觉。那灯火留下的芳香,久久不散,一直浸到梦乡里。

这一碗读书灯,陪伴了我多年。它,用点点光与暖,让我在寒夜里,汲取知识的营养。多亏了父母,为了给我提供充足的灯油,顶着刺骨的寒风,去河畔打乌桕籽,榨成灯油,供我夜读。

后来,乡村发生变化,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一到晚夜,天上星星,村庄灯火,辉映成趣。随之而来的,是电影下乡,电视普及;再到后来,互联网普及,人人有手机。诱惑一旦多了,让人无从选择,稍不加以自制,就容易迷失、沉沦、空虚。

于是,我开始怀念那一碗读书灯,怀念那一缕微弱的青光,可如今呀,它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