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晚,在学校迎新晚会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校史主题晚会《百年川农》在成都校区的演出结束后,一位2024级新生在微博超话中发表留言。留言中称“……我无法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形容出我当时的心情,只是无声的震撼,热泪盈眶。我是如此幸福,在川农,在中国……”这段留言因其细腻的文笔引人驻目,令人不禁好奇:这一台迎新晚会,何以令人泪目?
这是一条饱含川农情感的留言
在微博超话留言的2024级新生名叫何思思,这个远自内蒙古的姑娘,初到陌生城市读书,中秋刚过,不免时常想家,但是晚会之后,何思思表示:“……现在,我有了幸福的感觉。”她分享说,这种幸福感源于《守望》带来的一份感动,“……我不禁泪目,为院士身上的责任感及家人对他科研工作的支持,也为这个故事能够在快节奏生活之下被关注、了解并艺术化表现出来。”
幸福感也源于她在晚会中切身感受到的川农学风和人文关怀。例如,舞台设置了一个分屏幕供学生扫码留言互动、校领导就坐在学生中间倍感平易、晚会即将结束时全体起立齐唱《歌唱祖国》并举手共同触摸一面巨大的国旗……何思思表示,这些细节设计使自己产生很复杂的情感,不只有感动,还有自豪和归属感,“让我真正感到被庇佑,常听闻的‘长在国旗下’‘沐浴在党的光辉里’也得以具象。”
晚会让何思思感到爱与温暖,也坚定她求学的斗志。据悉,因路途遥远、专业前景迷茫等问题,何思思曾在报考期间与家里人产生意见上的分歧,她一面上理解父母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坚持自己所爱,最终选择了川农林学专业,“我的家乡自然环境优越,这令我自幼产生对山林湖海的向往,所以我热爱林学,也感谢川农愿意选择我。”何思思分享说,父母永远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当录取结果既定,自己也得到无条件的支持,对此她说:“一个人在外地生活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是,有爱就不怕。”
这是一台极具川农风味的晚会
令何思思感动的晚会始于2020年。当年9月,为纪念“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学校精心打造了《精神的丰碑》文艺晚会。2021年9月,为纪念学校115周年校庆,这台晚会被演绎成为《百年川农》校史舞台剧。
每年新生入校后,这台节目既是迎新晚会,也是让新生了解川农大百年办学历史、了解学校红色血脉和基因、激励学生传承川农大精神的沉浸式、互动式舞台思政大课堂。
《百年川农》通过生动的舞台艺术形式,展示回顾了学校创办之初的历史背景、王右木等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江姐、张大成等英烈校友、学校迁雅独立建院、学校百年百杰科学家、学校建设发展成就等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突出成就。
节目多为师生原创,校团委岳俊岐、周昊、王璐、陈明滟、李莹、刘桢等多位具有艺术专业背景的老师创作的节目还同时在第十届四川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奖。校党委副书记张强创作的《我自豪,我是川农人》更是引发师生情感共鸣。迄今为止,《百年川农》已经在学校三校区演出8场次,受到师生广泛好评。
这是一个源自川农故事的节目
令何思思特别感动的节目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2016年11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在成都校区图书馆前设置了周开达院士的雕像。自那以后,八十多岁的周院士夫人李仁恕师母,几乎每天都要去雕像前驻足守望、陪伴对方。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此情此景打动了学校众多师生。校团委岳俊岐老师也深受触动,有舞蹈专业背景的她创作了独舞《守望》。舞蹈先后被6位学生艺术团的同学演绎。在传递这份爱的故事的同时,每位表演者更是首先让自己受教育和感染。
第二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守望》表演者宋斯璐如是说:每次表演,我的眼泪总是花了妆,我知道只有我自己真的进入了角色,才能将这份沉甸甸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守望》得到同学们的喜爱,这是对周院士周师母的致敬,也是一次成功的爱的教育。
当晚会视频上传到学校的官方新媒体平台,众多师生、校友、网友纷纷留言赞叹:“农业院校,一直以‘农’和‘土’给世人以印象,可川农大的‘文’和‘艺’没想到也是如此精彩!”“17年毕业,不知道怎么形容川农带给我的影响……但不管身在何方,只要一闻到桂花香就又能把我的思绪瞬间拉回到在川农读书的日子……”“在赶往川农929在重庆举办的校友会的合唱节目《川农永在我心上》练习现场的路上看到这篇文章,毕业多年仍能和母校连接在一起,和诸多同仁一起因母校而团聚,在轻轨上轻轻拭去眼角热泪……”(叶宇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