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湘南学院 - 《湘南学院报》

邓红华:三尺讲台守初心 潜心耕耘育桃李邓红华:三尺讲台守初心 潜心耕耘育桃李

作者:□学生记者 朱媛媛    
2024-10-15     (0)

邓红华是一位女教授,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20余年。她注重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她也以科研起步晚和底子薄为不足,选择了笨鸟先飞。在教师的生涯中,她不仅在教育领域有着显著的成就,还在方言研究和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邓红华,女,中共党员,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20余年,曾获湖南省普通高校信息化教学竞赛二等奖、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出版《俗语的多维度研究——以湖南郴州为例》等专著3部,参编《汉字修辞学教程》等大学教材2部,主持省(市)级项目10余项,独立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多次获奖。个人曾获湖南省“优秀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湘南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芙蓉百岗明星”“教学奉献奖”“优秀专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三尺讲台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从教二十多年来,邓红华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教学事业,秉承“要教就要教得最好”的信念,栽下满园桃李,留得师者初心。

课比天大:要教就要教好

邓红华出身教师之家,父辈中有大学、中学、小学教师十余位,父辈们对教师职业的执着与坚守深深感染了她,让她站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时,坚定不移地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从教后,不管是在苏仙岭旁的原郴州教育学院,还是在王仙岭下的湘南学院,她始终坚持“课比天大”的信念,以满腔热情投入教学。“教师是个讲良心的职业,我要对学生负责”,她坚定地说。

2007年,邓红华遇到教学生涯中的“大挑战”。因《古代汉语》授课教师紧缺,领导动员她由《现代汉语》转教《古代汉语》。“二者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授课内容完全不同,对我而言授课难度很大。”她回忆道。面对教学挑战,邓红华不畏困难,迎难而上。为了上好《古代汉语》课,她带着“要教就要教好”的信念,前往武汉大学进修;多次聆听校内资深古汉语教师罗映辉的课,请教上课技巧;多方查找资料、详细书写教案,反复进行磨课;在课前、课后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理论性强、应用性强、知识点抽象繁多,学生往往反映难懂、难记、难辨析。”为了使学生能学好这门课程,邓红华给自己设置了三个标准:有用、有趣、有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她既致力于语言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力争做到古今的衔接与对比;又致力于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都可以在她的课堂上见到。

不少老师认为《古代汉语》难教,且不适合比赛,但邓红华却“偏向虎山行”。2020年,她以讲授《古代汉语》参加湖南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并获湖南省二等奖。回忆起备赛经过,她感触颇深。

在备赛阶段,邓红华的腿却受伤了,行动不便。身体的不适与备赛的压力让她倍感焦虑,一度消瘦,可即便如此,她仍然尽力保持最好的状态对待课堂。“即使要备赛,教学依旧是最重要的事。”繁重的教学任务让她只能尽可能抓住课后一切空余时间,把个人休息压缩,准备比赛。“到后期经常饭都忘了吃,但却并不觉得累,反而因为大脑在不断思考而感到兴奋。”邓红华微笑道。“比赛对我也是一次考验,我很庆幸通过了这次考验。”

因材施教:让学生跑起来

“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是邓红华的教学理念。每当新生入校,她总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对我们的信任,这种沉甸甸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

邓红华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培养,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她认为“十指有长短,个人有差异”,对待学生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引导和指导。

在教授《古代汉语》期间,邓红华曾遇到一位十分喜欢阅读诗集的学生。课外交流后,邓红华发现该生对古代诗词十分热爱,但对古代汉语却并不感兴趣。“我觉得这个学生是个‘好苗子’,我希望能让他感受到古代汉语的魅力。”因此,邓红华根据学生兴趣制定了一个关于诗词平仄押韵的翻转课堂计划。从撰写教案到试课试讲,她全程陪伴。为了帮助学生勇敢站上讲台,邓红华还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利用午休、晚自习时间进行磨课。最终学生游刃有余地站上讲台完成了讲课,对邓红华感激道:“谢谢您对我的帮助,您改变了我对知识狭隘的理解,让我明白知识其实是相互贯通的,古代汉语也可以像古代诗词一样有趣。”

邓红华爱生如子,“我对待学生的态度是:既要把你扶上马,还要带你走一程,最后让你跑起来”。在指导学生参加“华文杯”师范技能比赛期间,面对时限短、任务重的压力,邓红华常常为帮学生修改课件而忙碌至深夜,却从不觉累。“能够见证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至幸之事。”她指导的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佼佼者”:团队学生任璐目前是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优秀青年教师,周婷是江华县重点高中的青年骨干教师,“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是邓老师让我成为幸运儿。”现已进入中央媒体平台的李芳森同学如是说。

“只要学生需要,我就会尽我所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邓红华说。

笨鸟先飞:累并快乐着

“教学和科研于一名高校教师而言,就像是一个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面对科研起步晚、底子薄的不足,邓红华有过徘徊与焦虑,但最后她选择了“砥砺前行,笨鸟先飞”。“我深知自己天分不高、学术功底弱,要想做好科研唯有多坐‘冷板凳’。”文献专著一遍看不懂,那就两遍、三遍地看,课题论文一次不过关,那就两次、三次地写……

邓红华的研究方向是汉语词汇学,其中“地方俗语”一直是她的研究对象。她说:“俗语是历代群众创造的口头语汇,它题材广泛,思想活泼,风格幽默,形式凝练,是亿万人民群众世世代代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学习继承”。从2006年至2020年,她花费15年搜集了6187条俗语,并出版了自己的专著《俗语的多维度研究》,被人民网宣传报道。她说:“对我而言,俗语不只是语言,更是从听觉直抵内心的乡愁。”

郴州是个方言构成复杂的地区,有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及系属未定的湘南土话等,是方言研究者们的“宝库”,邓红华便出生成长于此。在研究俗语的道路上,邓红华一方面大范围搜集湖南俗语语料,尤其是郴州的俗语语料,同时大量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积极走访当地语言工作者和语言爱好者,考证俗语语义来源。“实践访谈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的前辈进行交流,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深深感染着我。”

实地访谈之路并不顺利。当在大街小巷、村头巷尾进行语料搜集、问卷调查时,有的人会拒绝、不配合,甚至会出口伤人;有的人填写了问卷,但又多为无效回答;还有的人拿了小礼品后,却偷偷溜走……当有人问邓红华累不累、委不委屈时,她的回答是:“累并快乐着”。

在三尺讲台的这一亩田地里,一转眼,邓红华已耕耘20余年。从青丝到白发,邓红华“不忘初心”,培养着一代代的“后来人”,“师道”光芒始终闪耀,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