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阳理工学院 - 《南阳理工学院报》

师生代表在第 40 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2024-09-30     浏览(25)     (0)

南阳理工学院教师代表分享了他们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高质量发展科研团队中的经历和成长,包括志同道合、齐心协力、扎根实际、深入调研、走出去、引进来等。他们感谢学校和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并表示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学校和老师的祝福。


范蠡商学院朱九龙:时光如梭,转瞬间,我来到南阳理工学院已6年有余,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高质量发展科研团队成立也快5年。回眸团队历程,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忧愁……历历在目。曾经我们为了一个理念争执不休;为了打磨项目申请书日夜不歇;为了攻克一个难题绞尽脑计。迄今为止,我们团队为学校实现了三个“首次”历史性突破:首次连续两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首次连续三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首次获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国家级、教育部项目的获批和团队与基地建设,为我校人文社科研究搭建了新高地,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汇报我们团队的运行情况:

志同道合、齐心协力。正如古语所言:“人聚未必成队,心齐方为团队。”尽管我们团队实际人数不到10人,博士仅有 3 人,但我们成员稳定,凝聚力强。5 年的磨砺,让我们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的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作为团队带头人,我深知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时刻谨记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宽大胸怀,与团队共赢共生。一个个披星戴月的夜晚,一篇篇了然于胸的学术文献,一张张立项通知书,无不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成员深耕我的科研思想和理念,不遗余力地反复打磨。我们坚信,只要目标一致,相互扶持、众志成城,定能共克时艰,共创辉煌。

扎根实际,深入调研。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进行实地调研,深入挖掘相关学术问题,力求人文社科研究的“顶天立地”。我们的足迹遍布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等省内多个县城的乡镇,也去过陕西洛南、丹凤、商南、安康和湖北的丹江口、郧县、老河口等地。我们发放调研问卷总数超过万份,为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我们还组建了“护水爱民,共筑生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守护志愿服务”学生实践团队,该团队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

走出去、引进来。为了拓宽科研视野,紧跟学术前沿,我常带领团队参加国内同领域的高端学术交流会,也时常邀请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为团队发展搭建桥梁。作为团队负责人,我始终胸怀团队,致力于推动团队的纵深发展,不遗余力地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为团队的发展铺路搭桥,邀请同行朋友指导团队成员精心打磨高质量课题申报书,为学院及学校争取了更多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立项。我将这一切视为我的职责所在,不求回报,旨在为团队的整体提升与学术成就贡献力量。

我将带领我的团队,继续保持谦逊学习、开拓进取的作风,勇敢拓荒,敢为人先,团结协作、携手并进,共同推动学校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传媒学院吴倩倩: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了课程思政副高组的二等奖。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和教研团队的认可鼓励,更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这个过程非常艰辛,但也让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作为教师,通过参赛积累、沉淀,所有的思考、收获最后都会不遗余力的再回到教书育人的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我想这就是以赛促教,也是在座的所有前辈和同仁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原动力和最终目标。今年是我站上讲台的第 11 个年头,从初登讲台时的紧张不安到如今的从容淡定,从照本宣科到努力创新教学内容方法,从按部就班教书到深入思考育人。如果算一种成长的话,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个心路历程。

一是“新”:紧跟新时代,学习新知识,钻研新业务。作为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持续学习,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创新水平。

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赛道和突破口,教学模式、教学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之快,更是令人惊叹,我们必须勇敢地迈出舒适区,更新教学理念,以开放的胸怀接纳新的技术与方法。当我们还在摸索线上线下平台如何结合时,很多教师早已构建了能将知识整合、关联并进行立体呈现的知识图谱的常态化教学;当我们还在担心学生会不会用 AI 写作业,纠结于如何防范这种所谓的“作弊”行为时,远方的同行们已经开设了不同层次的AI通识课和高阶课程,并主动为学生配备了“AI成长助手”,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二是“爱”:爱教师职业,爱三尺讲台,爱莘莘学子。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明道、信道,方能传道。我们要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提携后学,甘为人梯。只有我们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我们才可能去点亮学生的心灯。我们和学生互相路过彼此的生命,学生因我们拓展了生命的维度,而我们也因学生丰盈了人生的厚度,多年以后,仍有学生真诚地感恩这一场相遇,我想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最值得骄傲和幸福的事情。所以,无论风雨兼程日月不赏,还是皓月当空乘风破浪,让我们始终如一坚守初心,不负遇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用心、用情、用力把学生培养成国家发展的建设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代表毕华楠:我的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从小耳闻目染,“一辈子做教师,做一辈子教师”的理想情怀渐次清晰。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师范专业。我将启功先生之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视为座右铭,时刻激励自我,也常自省:“学为人师,易;行为世范,难”。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怀揣着一份初心,我开启了师范征程的探索。

三年的师范生求学经历,我心中的教育大先生不仅有叶圣陶先生、陶行知先生,还有于漪老师、张桂梅老师、张玉滚老师等,但更多的是无数在一线默默奉献的教师们。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他们始终以深厚的学术素养、生动的讲授方式,将海量的知识点梳理得条理清晰。面对我们提出的或重复或刁钻的问题,他们总是耐心解答,鼓励我们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在准备师范生技能竞赛的过程中,老师们更是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帮助,逐字逐句修改,一词一韵斟酌。他们用乐教爱生的情怀,细致严谨的态度生动践行了“学深为师,品正为范”的教育院训。今年 6 月,作为师范生,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河南省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演讲比赛,荣获学生组一等奖,这,又何尝不是老师悉心指导的结果。

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南工老师们对学生的关爱与付出。辅导员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年级群中总有老师耐心地回复,课堂内外更是充满了老师关切的问候。正是老师们点点滴滴的关爱与付出,激励着我连续四年担任班长,带领着班集体从生疏稚嫩,蜕变成为五四红旗团支部。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现在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悟。

南工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不甘示弱”的南工精神,用一撇一捺书写着“厚德博学求真至善”的追求。他们的榜样力量让我深知自己在师范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前进的步伐。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讲台的大四师范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南工学到的知识与精神将是我永远的财富和动力。

祝福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幸福安康,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