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曾嘉懿,女,1985年5月,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系教师,国际商学院教育教学督导,民盟盟员。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14年,主授课程为管理学、国际市场营销、数字营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等。为《管理学》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省级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的核心建设者,校级教学标兵。主持校级课程建设项目4项,主持及参与教科研项目23项,发表学术论文21篇,参编教材1部,专著2部。参与各类教学比赛,获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教师组一等奖,陕西外贸职业能力创新大赛教师组二等奖,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9项奖励。
教师节来临前,有幸与我校2024年“师德标兵”曾嘉懿老师交流访谈,所获颇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曾嘉懿作为一名站在高校讲台14载的教师,含宫咀徵于教书育人那空灵悠扬的乐曲中,为培养商管类精英人才终日乾乾、耕云种月。
修身正己,立师德之基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伟大,不在于言辞的华丽,而在于言行的垂范。当谈及良好师德师风对育人的意义时,曾嘉懿表示:首先,这是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的基石。学生看到老师以身作则,就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其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育人精神会感染学生。第三,诠释和传递教育的温度。教育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递,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的关爱和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她强调了教师拥有公正无私品格的重要意义。她表示,教师的公正无私能够确保每位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至关重要。这一句“教育公平”道出了她对教育事业心怀远山的志向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深谋远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当寒窗之功终不负,辛勤汗水有所偿,青年才能感受到奋斗之力,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国家之希望,民族之希望,兼落担于教师肩上,这担子何止千斤重……从事教育行业的每位教师,都该如曾嘉懿一般,在灵魂深处拷问,何为教师公心,何以教书育人。
终身学习,践师德之风
曾嘉懿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并获得多项殊荣。当被问及在现今社会存在“卷不动躺平论”流行的当下,是什么激励她积极参加竞赛时,她表示:“这就是一个帮助自己寻找初心的过程。当老师已多年,很多课程内容已了然于心。简单重复,就会进入职业倦怠期,使人渐忘初心。参加比赛就是逼自己走出舒适圈,发现并学习更广阔世界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推翻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这个过程痛并快乐着,但能唤醒激情,找回初心,警示自己身为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随后,她讲述了今年参加陕西高校青年教师竞赛的感悟。比赛赛制严苛,需赛前上传16课时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赛前半小时抽签确定具体比赛单元。这就要求选手对课程全盘熟稔。为更好地提高参赛质量,学校从寒假开始组织比赛,并邀请校内外专家一同打磨。学院也组织课程教学团队头脑风暴,通过筛选参赛选题,优化课程案例等环节群策群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比赛材料的高质量准备。为不辜负学校和众多同事付出的心血,曾嘉懿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苦练狠钻,最终在省赛中拿到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也是我校在该项赛事上当前保持的最好成绩。
曾嘉懿要做一名高质量老师。“高质量教师要与时俱进,成为知识的引领者和创新的实践者。”她认为首先必须要终身学习,不断追求学术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必须拥有前瞻性的教学思维,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通过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互动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还要深入理解学生的独特性,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指导。同时还应了解社会需求。
教学相长,鹏师德之翼
作为校教学标兵,曾嘉懿对课堂教学颇有创新思维。“好课堂是流动的,包括信息、知识、氛围和关爱的流动……教师与学生难免存在代沟。所以我不断创新教学;去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去体会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教与学是一个双向过程,进而实现课堂的流动。只要课堂流动起来了,知识就活起来了。”她如此说。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做好教育的前提,而满堂灌的古板式教学模式根本不适合当下信息爆炸时代的大学生。知己知彼,方能掌控课堂,掌控传道受业解惑的主动权。
曾嘉懿对讲课“有瘾”。“看着学生跟我互动的眼神,内心很满足。近年上课能‘抓’到的眼神变少了。为什么?时代在变化,学生思维也在变。现代大学生获得信息不仅限于书本和教师。所以,课堂教学应随学情变化而变化。我们要基于学情调研,开展针对性优化;逐步从‘演员’变成‘导演’,把讲台当做舞台,让学生演好你导的课。”曾嘉懿娓娓道出解惑之言。
教研齐抓,展师德之长
曾嘉懿科研能力显著。当谈及科研心路历程时,她总结了自己的几点感悟。首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同行交流想法和研究成果,获取反馈和建议。其次,重视团队合作,积极加入科研团队,提高科研产出效率。另外,强化资源整合。产、教、研不分家,时刻有去寻找、发现科学研究创新点以及科研整合方向的思维。
曾嘉懿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像我做过的一个有关职业农民培训的项目,与人力资源培训方法的教学内容契合,学生可参与到此研究中,最终基于此方向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学生可以是科研团队成员,教学激发兴趣,提供思路,科研引导深度思考,提升高度。同时,科研和教学还可以和学科竞赛相结合,把科研项目或者专业热点转化为竞赛选题。”从曾嘉懿的思维来看,教学与科研也可以流动起来,师、生、教、研四者间流动起来,结果将远远大于四。
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而不思则殆。心怀感恩,播师德之林曾嘉懿是一位懂得感恩的人。回忆自己在西安翻译学院躬耕教坛的十余年,她感恩栽培和帮助过自己的人,让她在教师的岗位上不断深耕。
在曾嘉懿研二的时候,跟随徐倩教授做企业横向咨询课题,一年深度服务了3家企业。她说道:“她手把手教我如何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真实的企业问题,比如每一件事情处理的过程中都暴露出了什么问题,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采用哪些管理工具及方法去优化。那一年学习了比大学四年还要多的专业书籍,切实掌握了将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的方式方法。这种思维,对我影响至今。”
曾嘉懿表示,西译为她的成长之路给予了莫大支持。首先,学校提供诸多专业提升培训,如组织研讨会、工作坊和培训课,开阔专业视野,提升教学技能,丰富学科知识。其次,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对于教学比赛、课程建设等的支持力度大,经常邀请知名专家进校指导,校领导和同事一起加班加点。没有打磨,就没有今天的省级一流课程,没有比赛获奖。”她深谙学校的支持。她表示:加入陕西口岸发展研究院,为我提供了一个与专业领域内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学习乃至合作的平台。对于提升我的学术影响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她深感荣幸能在这样一个集体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当代,更应如此。教师须具备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视野,不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曾嘉懿深谙其中道理,所以她跨越时代的鸿沟,挑战自己的极限;逐天地,渡江海,越万山,一次次奔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