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粉笔、黑板、讲台……支教是许多华科大学子走出象牙塔的难忘经历,更是成长过程中熠熠生辉的印记。散一份微光、添一笔色彩,孩子们清澈的眼眸、缤纷的笑脸,只因你而来。一起来聆听“老师们”的故事。
“老师,你们明年还会来吗?”这个问题我明知道答案,却不知该怎么回答。“明年会有老师来的,可能今年的老师不会再来了。”我看见女孩眼底的失落,只能抚过她的头顶,以示安慰。指尖划过相机里堆叠的照片,二十天来朝夕相处的记忆一下子如潮水般涌现,把眼眶挤得发酸。
给小学生上课并没有我想象中容易。窗外的蝉鸣一阵高过一阵,我好像被同学们抛出一串又一串问题砸的晕头转向。好在学校贴心地派了老师过来帮忙“镇场子”才勉强维持住了秩序。尽管事先做好了心理预设,但班上同学的活跃程度远超我的预期。课堂提问时,高高举起的右手像一棵棵刚破土的小树苗,渴求着知识的阳光雨露,让人不忍心忽视。
课堂上时不时冒出的问题也总能让人措手不及。“老师,上大学还要不要扫地呀?”“老师,上大学能不上课吗?”忍俊不禁的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能给这些孩子带来什么?是否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短期支教不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明显的知识增益。但我们能告诉他们未来的可能性,让希望的点点萤火,继续照亮他们求学的道路。
有人在校园里比赛骑自行车,从跑道上飞速地掠过;有人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运球、转身、助跑、上篮,引来羡慕的目光;有人在树荫下扎堆聊天,传出阵阵笑声;有人玩起了游戏,为静谧的校园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熟识之后,支教老师们仿佛变成了顽皮的“大孩子”。放学后的校园仿佛成了“大朋友”和小孩子的游乐园。
每天的相处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揭开“师生滤镜”,我们都是最普通的孩子。只不过,你们是过去的我们,我们是未来的你们。愿这些小小的“我们”都能够平安、健康,无忧无虑地长大。
文艺汇演结束,是时候说“再见”了。“老师想用最后的一点时间再给同学们唠叨一下。夏令营结束了,大家回去之后还是要好好学习哦。还记得上课讲的记笔记方法吗?不规则动词表要好好记下来哦……”很奇怪,平时闹腾的不得了的几个同学,也都乖乖地坐在位置上静静听着。提前写好的明信片被送到每一位同学的手上。“老师,你们怎么都那么伤感?”小萱同学看完明信片后对我说,但我分明看见她眼眶泛红。我们以为小孩子不懂离别,哪知他们早已演练过千百遍。
余光瞥见躲在门外迟迟不肯进来的班主任,我才意识到,原来不习惯离别的是我们。支教老师们穿过一个又一个的教室,在小朋友的簇拥下将笑容定格在相机里。校门口,老师们排成一排,同学们也排成一排,一个接一个地上前跟老师们拥抱,然后挥手说“拜拜”,只是谁都不敢看彼此的眼睛。
“老师,我们班有同学打架!”“老师,程子涵又哭了!”“老师,他的玩具不见了。”“老师,我想借一副球拍。”“老师,起来了!”女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聚在宿舍门口,喊我下楼开门。宿舍门被推开,发出“吱呀呀”的响声,同学们朝我围过来,小尾巴似的跟我下楼……
七点半的阳光已经足够热烈。我睁开眼,却发现自己躺在寝室的床上,身边哪里还有学生。拿起手机,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相册里明媚的笑脸,我倒真希望这个梦别醒来。
(作者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