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走近科技前辈 感悟精神力量农学院 孔令让

作者:孔令让    
2024-10-16     浏览(60)     (0)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首届杰出校友李振声先生之间的往事,以及作者从李先生身上汲取到的精神力量。李先生以农民情怀深耕麦田,无私奉献,展现了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人生态度。作者深受鼓舞,将秉持李先生的精神,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我与我们首届杰出校友李振声先生之间的一段往事,以及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一、走近科技前辈

在我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承蒙导师丁巨波教授、尹承佾教授及李晴祺教授的支持,我有幸踏入西北植物研究所李振声先生实验室,学习染色体制片技术。在李先生和团队的悉心教导下,我得以快速掌握这一复杂过程并为我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还为我的实验提供了长穗偃麦草、八倍体小偃麦等试验材料。我深刻感受到了李先生及其团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直到1996年7月博士毕业时,我站在论文答辩的讲台上,再次见到李先生,他作为我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对我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既是对我多年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科研生涯的鼓励。

2007年底,我从美国回到山农大工作,面临没有任何科研项目支持的困境,这时,李振声先生和董玉琛先生向我伸出了援手,在他们的推荐下,我有幸参加了李先生组织的 “香山科学会议”并参与到国家“863”项目研究中。这次机会让我得以逐步融入国内小麦遗传育种研究队伍,更为我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我多次在国内及国际会议上见到李先生,母校情、师生情使我们每次相遇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成为了我科研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2019年底,我作为主编联合国内九所农业高校的相关专家共同完成了《植物育种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当我邀请李先生为本书作序时,他欣然应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份肯定使我们倍感鼓舞,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和无私支持。

二、感悟精神力量

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人生态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振声先生以农民的情怀深耕麦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李先生曾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挨过饿,知道粮食的可贵”。他虽然在农业领域已成为受人景仰的业界泰斗,但却始终朴素、谦和,保持着农民情怀。在李先生家客厅墙上的相框里,写着他的自律格言:“做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展示了李先生专注事业,厚德载物的人生境界。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

山东农业大学自办学之初即确立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一理念已成为农大人代际传承的基因密码,影响了包括李先生在内的一届届学子。1956年,李先生响应国家号召赴西北杨陵开展小麦育种工作,正赶上黄河流域小麦条锈病大爆发,麦田几乎绝收。他下定决心,瞄准小麦生产中的这一 “疑难杂症”,利用自己熟悉的野生植物长穗偃麦草优异的抗锈病基因,改良栽培小麦,历经三十年,终于攻克了小麦条锈病这一“顽疾”,把青春奉献给了那片他深爱的黄土地。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作为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奠基人,李先生在大西北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历经半个多世纪,系统研究了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地回答了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先生曾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一“世界之问”。

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在荣誉面前,李先生展现出了非凡的谦逊与淡泊。他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时,将这份荣誉归功于集体,并将全部奖金捐给学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老科学家淡泊名利、奖掖后学的高尚品德。

李振声先生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光辉典范,成为我们科研道路上前进的灯塔。我们一定秉持其科学家精神,脚踏实地,追求卓越,为我校冲击“双一流”努力奋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