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镇 五(1880-1966)原名高维岳,河南清丰人。他一生从事教育,是革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全国第一、.、三届人大代表。他坚守教育阵地教书育人,从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60年间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周总理称其为“人民的老教育家”,还受到毛主席的关注和称赞。
1949年 12月,年近古稀的高镇五应平原省省长晁哲甫之邀任平原省立新 乡师范学校校长。他工作繁忙,但仍坚持亲自为学生上课。当时学校为省试行师范重点学校,在高校长的主持下,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以教学为中心,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师生的劳动观念;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现场教学活动。他注重调查研究,在实践中解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得到广大师生的尊敬与爱戴。
1955 年5月,高镇五调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就任厅长以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注重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高镇五发现由于国家财力所限,小学教育尚不能满足全部适龄儿童的人学要求,便根据过去战争年代的办学经验,及时提出发动群众办学的意见,受到社会普遍欢迎。1956 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高镇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题为《让汉语拼音字母在扫盲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的发言,并亲自领导河南开展普通话和扫除文盲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1956年4月,高镇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仪式上即兴赋诗:"七十七岁一老人,今日人党是青春,执教不辞劳和苦,誓为革命献终身。"令人遗憾的是,1957 年反右时,高镇五遭错误批判,直至逝世也未能转为正式党员。
1966年4月14日,高镇五在离开人世的最后时刻曾留下遗言:"我死后,希望党组织能追认我为正式党员。"1981 年,高镇五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得到昭雪,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仍按原定转正日期(1957年4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通讯员 杨棉绒 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