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宁
近日,微信朋友圈可以发实况图,不少同学纷纷晒出旅途中的动态,为社交平台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校园在漫漫旅途中,我们看的是什么?是沿途的风景还是放松的心情,或是“人在囧途”?对青年学生而言,旅行是一次渴求成长的出发,亦是一次遇见自我的历程。
旅行,是以探索外界为名的生活水平仪。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难免因学业压力而偶尔感到力困筋乏、疲惫不堪。此时,旅行便如同一位温柔的导师,引领我们走出情绪的桎梏、调整生活的节奏、释放内心的压力,于路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无论是徒步在幽静的山林,还是漫步于繁华的都市,旅行都带来心灵的疗愈。同时,我们在旅行中合理规划时间,感受自我舒适节奏,找到生活的平衡点,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旅行,是以拓宽理想为向的心灵盾构机。旅行使未来人生具象化,每一次与陌生人的交流,每一次对当地文化的深入探索,每一次因所见所感而生的自省,都是对自我边界的拓宽,也是对社会认知的深化。在一次次出发与一个个到达中,我们观察四方景色,体悟城市发展,方知天之高,地之厚,学问之大,人之所情。知山之峻,水之深,事物之理,心之所向。如果我们以逃离的目光来看待周边的景致,则内里将被负面情绪所充斥,而无法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无法描摹理想中的未来。
旅行的精髓,在于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成长的助力器。没有司马迁游览的名山大川、走过的条条大路、结识的燕赵豪俊,就不会有成为千古绝唱的《史记》。徐霞客带着书中的疑惑踏上旅途,在三十年间走遍了当时大半个中国,终于留下了60万字的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无论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或者仅仅是地理的奇观,都能成为我们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固然可以单纯为了愉悦而开启一段旅程,但在旅程中,一定要思考如何将旅行中的经历和感悟融入到我们成长,或者将其作为学术研究、职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成就更好的自我。
当年明月道:“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们不仅回忆自身的奋斗与成长,也包括一路行走的景色、路程与足迹。在旅途中遇见自我,便是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