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对一年来在本科教育教学和研究生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评选出“教学优秀奖”10人,“教学新星奖”5人,“宝钢优秀教师奖”3人,“炜然奖教金”10人。
教学优秀奖
用于表彰在我校工作5年以上且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积极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的优秀教师。
王春亮
物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从事教学工作15年。1999年至2003年吉林大学物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任教;2013年至2014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讲授《近代物理实验》《现代光学》等本科课程以及《光学研究方法》等研究生课程。
教学理念
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倡导深入学习;善于发现,勤于总结,培养创新思维。
用科学问题来引领学生的思考,理清知识脉络;鼓励学生对实际的、科技前沿相关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探索,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细致观察来发现问题,并归纳和总结深入研究问题的过程,完善自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创新思维。
王晓丹
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21年。2003年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硕士毕业留校任教,2007年至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毕业,2013年至2014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 Asper 商学院访问学者。承担本科生《组织行为学》《商务数据分析》《管理沟通》《应用统计学》和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前沿文献阅读课》。
教学理念
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真正本领,并不是在于是否能讲述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的是“打火机”,重点是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点燃起来;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茫茫知识的“草原”。
邢双喜
化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23年。200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留校任教,2008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讲授《物理化学 A-2》《物理化学A-3》《统计热力学》等课程。
教学理念
寻本原,探价值,架结构,共成长。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与学生共同探索物理化学的学习。解决但不限于以下问题,包括:不了解知识来源,无法理解内涵;不知道如何使用知识解决问题;无法将知识系统重构。此外,教师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生探索求知促进教师深化教学领悟,双方的共同成长是营造融合课堂的基础与目标。
孙兴华
教育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2009年硕士和 2015年博士均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前为长春市树勋小学教师及教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2-2015在吉林省教育学院负责教师项目管理工作;2015年至今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本科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二等奖,省赛一等奖。指导本硕学生参加教学技能大赛,5人次获国家级一等奖,12人次获省级特等奖。主要讲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STEM 教学设计与实施》《应用实践》等本科课程,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学科课程与教学》等研究生课程。
教学理念
教必有方百之千之,育人育才诲而不倦。
作为老师一定要形成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好的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下笨功夫,千百次锤炼,勤奋不懈的探索才能内化成形。作为老师要努力培养品德高尚的栋梁之才,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需要秉持择一事而从心的精神,持续全身心投入。
李昕晖
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史论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15年。1997年至2001年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2004年至2008年硕士分别就读于法国巴黎赛尔齐国立美术学院、法国巴黎新索邦大学(巴黎第三大学)文化传播专业,2010年至2017年博士就读于东北师大文学院文艺学(艺术理论方向)。2009年起任教于美术学院。主要讲授《艺术体验与表达》《美术学专业导论》《美术批评与鉴赏》《当代视觉艺术研究》《跨媒介艺术体验》等课程。
教学理念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培养有创造力的社会栋梁。
新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大学教育应以文化的陶养开拓学生的视野与胸怀,以美的润泽激发学生的思想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理想,提升家国情怀和问题意识,在学科融通中实现知识、理论、实践和思想体系建构间的互动,成长为“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有用之才。
张洪兴
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23年。本科、硕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启功先生;2008 年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出站;做过高中语文教师、班主任;担任过办公室文字秘书、副主任。主要讲授《国学经典导读》 (大类平台课)、《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 (主干课)、《中国文化概论》《古代文学文献阅读与学术动态》(选修课) 等本科生课程。
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上课并努力上好课是天职,应因材施教,以生为本,针对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在各教学环节认真负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讲授知识应与培养人格并重,以人为本,通过国学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努力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范玉莹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14年。2001年至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硕博连读,2008年至2009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2010年至今于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2014年至2015年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讲授《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综合实验》等专业主干课,以及《糖生物学》等学科理解课。
教学理念
“以研促教,探索创新,培养智慧,启迪未来”,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
“以研促教,探索创新,培养智慧,启迪未来”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以研究为动力推动教学。教师应以独特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探索知识的边界。通过融合科研与教学,学生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思考者。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还能启迪他们的未来发展。同时,教师也将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未来发展能力,是教育的创新与深化。
罗 娜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19年。2005年入职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获吉林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2015 年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19年承担全校计算机通识课程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主要讲授《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原理》《算法与程序设计实践》《走进智能科学》《信息技术》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教学理念
启迪心智,润泽心灵,唤醒潜能,点燃激情。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引导其跨越无知浅见,迈向深邃思考之境;同时滋养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健康人格与高尚品德;进而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与创造力,点燃他们对知识探索的无限热情与追求,引领他们在学习的旅途中勇往直前,,探索未知,,成就非凡。
金万锋
文学博士,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20年。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英语学士和硕士学位;2012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5 年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 年至2015年在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2015年底调入东北师范大学工作。主要讲授《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英美犹太文学》等本科课程,以及《美国族裔文学研究》《文学导论》等研究生课程。
教学理念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教师不仅以言语传授知识,更以自身行为来影响学生。教育过程如细雨润物,无声中滋养学生心田,促进其全面发展。
高红阳
技术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系主任,从教25年。1992年至1999年,东北师大理学士、经济学硕士,留校任教。2001年至2005年,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2007年至2010年东北师大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后。2007年教育部公派日本电通集团访问研修。2010年至2011年,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访学项目赴武大访学。2014年至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讲授《创意传播》《营销策划》《消费者行为学》《社交媒体营销》《广告与社会问题》《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信息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
教学理念
业不辞精、教不辞辛、下学上达、动人以行。
以创造的教育、尊重的教育为指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每轮教学都以激发创造精神、激活学习潜能为目标,勤对教学,爱对学生。以精益求精的追求,不断创新教学体系、方法;以饱满忘我的热忱,精耕细作每一堂课;以润物无声之教,致信念之知;以其应必速之行,达躬行之志;以心有山海的从容,,和学生一起发现“时间的玫瑰”。
教学新星奖
用于表彰在本科教学一线,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参加教学研修活动的中青年在岗教师。
王洋
传媒科学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教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 13 年。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2011 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吉林人民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主要讲授《艺术基础》《艺术体验与表现》《戏剧艺术-导演舞台实践》《新闻采制与播报》《文艺作品演播与创作》《媒介素养》《影视叙事学》《专业联合创作》等课程。
教学理念
声传智慧,育人为先;尊教重生,启迪为纲。兴邦使命,教育担当;音声载道,复兴梦想。
语言艺术之师,宜以育人为根本,启人心智,使其能以声音传达才智与明慧,肩负起教育之重任,引领学子共筑中华文明复兴之梦。如此,方不负“尊教重生,启迪为纲”之托付,亦不负“兴邦使命,教育担当”之重望。通过声音的力量,教师与学生共筑一个浸润着文化底蕴的天地,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梦想的双重升华。
阮 磊
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7年。201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同年进入东北师范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并留校任教,2022年晋升为副教授。先后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生辅导员、东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会计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MBA专业负责人等职务。主要讲授《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概论》《财务管理理论》《高级财务管理》《统计学》《会计学经典文献选读》《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
教学理念
树立“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协作、饱满、反思”的课堂。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以学为本”而非“以教为本”。构建富有生命力的“学为中心”课堂,倡导协作的课堂,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合作共赢。打造饱满的课堂,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接受学生的不足和多样,丰富课堂氛围。构建反思的课堂,通过课后反思研讨机制,共同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孙琳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10年。2004年至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学士:2008年至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生科院,博士;2012年至2013年,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2014年至今,东北师范大学生科院任教。主要讲授《生物化学》《综合实验1》《发酵工程》等本科生理论课及实验课。
教学理念
学生中心,问题导向,科教融合,思政育人。
课堂教学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以问题驱动为贯穿、以学生体验为主体、以教师引导为关键,共同打造思辨课堂。通过传承与创新融合式“科研育人”,突破课程仅注重知识传承的思维定式,通过科教融合,引入前沿科技成果,结合思政教育,构建教学与育人相融相促新教学模式。
李亦菲
理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 12年。2012年,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随后留校任教,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化学;2017年,于英国牛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至今,为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有机化学选论》《药物化学选论》《高等有机合成实验》课程,并承担《有机化学》课程的助课工作。
教学理念
牢记教师的职责与使命,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真诚对待每一位同学。
教学是一种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对课程进行精妙设计,不仅完成知识的传递,还要达到思维的提升。真诚对待每一位同学,用最真挚的热情引领、陪伴学生的成长同样是教师的责任。
崔晓春
环境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从事环境工程方向教学与科研工作7年。2008年至2012年于吉林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12 年至2017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至今于东北师范大学担任讲师。主要讲授《工程力学》《环境工程制图》《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等本科生课程,《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工程》等研究生课程及《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Methods》留学生课程。
教学理念
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深耕细作、勤奋创新。新时代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具有跨界整合的能力,将不同基础学科的知识熟练应用于专业问题的解决,才能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才能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创新源于勤奋,智慧出于多思,只有在一个方向上不懈地勤奋钻研,才能够拥有独特的专业素养、专业敏感、专业思想。
宝钢优秀教师奖
由宝钢教育基金会设立的支持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公益事业。用于表彰教学效果好,爱岗敬业,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优秀教师。
衣学喜
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30年。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德国 essen 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从事过博士后(访问学者)研究工作。曾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过11年,从2013 年至今任现职。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量子力学》、选修课《物理悟理》,开设过研究生选修课《量子力学前沿问题》和本科生《电动力学》。
教学理念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研源于教才有活力,教基于研才有生命力。无教之研空洞乏味,无研之教坐井观天。能教者必能研,善研者才善教,教与研本为一体。
扶先辉
南京大学理学博士,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20年。2008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先后任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多次应邀赴国外高校合作交流。2018年至今,担任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一职,主管学院科研与外事工作。主要讲授《高等代数》《近世代数》《代数选论》《交换代数》《同调代数》等数学核心课程。
教学理念
培养研究型学习意识,锻造科研创新能力。
将每堂课设计成一次科研活动的历程,展示在科学研究中通过深人探究基本概念,创造发展技术工具,从而解决典型数学问题,进而指导发展数学理论全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晓雪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21年。2000年至2003年,于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获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一直在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并于2019年受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至2010年,曾于瑞士苏黎世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17 年至今,担任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副院长;2023年至今,于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挂职教务处处长(援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主要为本科生讲授《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现名称为《综合实验Ⅲ(分子)》两门课程。
教学理念
兴趣驱动、问学思源。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驱动”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问学思源”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不断进行质疑、批判和反思,培养学生去伪存真、追溯科学本源、从而具备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炜然奖教金
由上海轻叶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炜、吉林省天越燃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波共同设立,用于表彰对本科教学工作投入大,既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又关注学生成长,同时在本科教学或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副教授及以下职称的优秀教师。
马军海
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9年。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至2011年在东北大学工作,2015年赴伊犁师范大学援疆支教。2015年起,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至今。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研读》《哲学与人生》等课程。
教学理念
以学为本,以哲启思,以文化人,引导学生面向思的事情。
教学是面向学生、学术的传习活动。面向学生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和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特点,鼓励学生立志向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面向学术是以学术为基,把丰富厚重的学术思想化为生动易懂的日常语言,引导学生敬畏学术,让学生领略学术的深度与高度。
王畅
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18年。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年至今,在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主要讲授《英语演讲与辩论》《英语视听说》《基础口译》《汉英语言对比与翻译》《商务谈判与口译》《口译工作坊》《英汉互译》等课程。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创造的教育,培养具有“四实”品格的外语人才。
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创新思维,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确保学生在掌握扎实技能的同时,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外语人才。
刘昊迪
物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量子物理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200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和2011年分别于吉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4年,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18年至2019年,在UT-Austin 访学;2014 年至今在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任教。主要讲授《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探索物理实验》等课程。
教学理念
蕴研于学,因材施教。
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找到未来的方向。针对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和生涯规划,引导其逐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研学道路,才能让学生坚持生活的初心、学习的初心和物理的初心;教育也需善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理念,将学科前沿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孙明洲
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从事教学工作12年。2000年、2004年、2012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主要讲授《植物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学拉丁文》《长白山综合野外实习》(植物学部分)等课程。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
教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讲授人转变为促进独立思考、注重逻辑关系的引导者和推动者,以学科知识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博学笃志、勤奋创新、学以致用、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
李辉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25年。1994年至2009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3 年在东北师范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任系统运行部部长;2003年至今,在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副教授。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智慧校园网络设计与管理》《TCP/IP协议原理》《信息技术》《网页设计与开发》《高级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等课程。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引导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点燃求知之火,激发探索之心,培育自主学习之能。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应融合理论与实践,通过实验、实训项目等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杨春丽
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主任,从事教学工作13年。2006年至2011年,获吉林大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2011 年至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工作,后因学院调整并入经济与管理学院;期间在2017年9月赴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访学一年。主要讲授《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双语)、《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等课程。
教学理念
初心常在,持续改进,教学相长。
教师,是一个职业选择,却必须有一份不可辜负的情怀。对教育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持续学习,严谨以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学相长。
吴岩
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14年。于201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任教至今。2016年赴美国范德堡大学教育学院访学一年。主要讲授《心理统计学》《青少年学习与发展》《初级数据分析》《眼动研究入门》等课程。
教学理念
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兴趣是指通过有趣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因材施教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技能,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究知识,持续进步。这些理念共同构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宋双
政法学院法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17年。1995 年至1999年,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学学士。1999年至2007 年,吉林大学法学硕士、博士。2007 年至今,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讲授《法理学》《债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公务员法》《西方法哲学》《行政法原理》等课程。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成为主动学习、持续求知的创造的教育的受益者与实践者。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开思考思维局限的启发者和引导者。通过“问题意识为导向”“法律职业思维摸拟场景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成为具有一定的开放的知识结构、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功底、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理论提升型、应用复合型、综合培养型的多类型人才。
侯月
播音主持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长春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从事教学工作 16年。2002年进入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播音系就读,2006 年保送攻读硕士,2008 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至今:2010至 2012年借调至国家留学基金委工作,2012至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起担任长春广播电视台特邀访谈节目主持人。主要讲授《口语传播》《普通话语音基础》《名主持人解读》《普通话语言与艺术表达》《公共口语表达》等课程。
教学理念
坚持“一本三性”的教学理念。深耕口语教育,传播语言之美。
在教学中,坚持播音主持学科的艺术性必须植根于知识性和文化性,以学生的基本传媒素养为本,注重知识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努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深厚文化底蕴,有真切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传媒人才。多年来,深耕于口语教育领域,致力于引导学生传播中国语言文字之美,努力培养“美的传媒人”。
鞠焕文
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9年。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张世超教授;201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曾任援藏教师、研究生辅导员。现任文学院副院长。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训诂学概要》等课程。
教学理念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要先有感性认识和积累,有所疑问,有所困惑,郁郁不得其解,这时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这时再给学生解惑,学生才会获得最大的学习快乐和收获。学生要善于质疑,同时要有自信。广读书,厚积累,深思考,最终要有发现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