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鄂甘有关高校考察学习组)
考察学习组人员:
吕嵩崧(只参加兰州大学考察)、廖志华、唐金湘、宣小东、王柯、韦爱英、何中洋
一、基本情况
为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区外高校在构建多元筹资机制、扎实推进支出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做法和经验,2024年5月5日至14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吕嵩崧和党委常委、副校长廖志华带领财务、资产等有关部门一行7人赴兰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高校实地考察学习。同时,充分利用考察行程的间隙,在湖北省财政厅的协调下,我们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专门同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轻工大学和汉江师范学院有关财务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取经。此次考察既有办学层次较高的知名985高校、211高校,又有与百色学院发展条件相近、发展类型相似的省管高校,他们先进的理念、经验,以及直面问题的态度和务实的举措,让大家获益匪浅、印象深刻。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整体谋划并推动落实增收节支
1.思路清晰,规模合理,机构优化。
此次重点考察的这四所高校办学思路清晰,坚持学校发展规划与财力相匹配,科学合理确定学生规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普遍较高。以高效顺畅运行为要旨来通盘考虑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尤其是华中农业大学遵循“一类事项归口一个部门由一套人员负责”基本思路的大部制改革,按学校财务承受能力来科学确定机构和人员数量,大幅精简机构和人员(西北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曾前往取经),学校由原来的40多个职能部门,优化整合至22个部门,极大提高了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避免了因人设事、人浮于事,也最大程度地节省了运行成本支出。从而,可以挤出更多经费投入学校事业发展,避免了寅吃卯粮扰乱预算、见子打子顾此失彼等不规范情形,确保学校的整体支出水平与自身财务保障能力相协调。
2.经费统筹,突出重点,花钱问效。
优化财力资源配置,实行经费统筹管理,注重集中财力办大事,避免资金使用“碎片化”,强化预算绩效评价是这几所高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尤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力推的“钱归池、事统筹”、聚焦学校发展战略全面统筹资金以及“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等整体理财思路令人耳目一新。华中农业大学推行项目制预算管理体系,各部门、单位的事业发展经费立项时均需明确预算绩效目标,学校对于项目达成的效果进行验收,做到“无效必问责”。近几年来先后有多个二级学院因现有实验室仪器设备闲置率过高而未能获得新的配置,并被责成整改。
3.厉行节约,严控支出,过苦日子。
此次考察的这四所学校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财务状况均明显优于我校,但是均无一例外地厉行节约动真格,减支增效不动摇。兰州大学年预算已接近50亿元,始终自我加压“过苦日子”,花钱精打细算,真正用在刀刃上;华中农业大学从2021年开始严格实施开源减支增效计划,严控预算执行、节省运行支出,提出全员节约“从小事做起,从水电开始”;湖北工业大学深化绿色节能理念,规定温度不到27度以上不能开办公室空调,自习教室分层开放避免空调、照明等用电浪费,基建工程5年不小修8年不大修。
4.服务国家,发展区域,振兴自己。
此次考察的高校都积极主动地将服务国家战略和融入地方发展作为己任,积极为国家、地方发展做出贡献。如兰州大学秉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理念,始终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一条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近年来除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外,甘肃省和兰州市每年还分别特别支持2亿元和2千万元。湖北文理学院作为省管高校,地处襄阳,立志与襄阳城市共生共赢,扎实开展服务地方“三进”工作,校领导、各部门利用寒暑假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依托高校优势,开展教育服务、资政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和信息服务,备受襄阳市委、市政府认可,市财政每年都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经费2000万元、“双一流”建设经费4000万元,还无偿投资新校区建设。学校在发挥职能作用的同时,自身的软硬实力也得以有效提升。
(二)始终专注内涵发展
1.顺势而为,聚焦主业,温润社会。
此次考察的高校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整个学校充满心齐气顺劲足的氛围。能够密切跟踪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形成差异化特色化人才,以此凝炼自身亮点,提升核心竞争力。优质的人才产出又不断反哺学校建设发展,为学校汲取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例如地处襄阳的湖北文理学院,学科专业布局没有贪大求全、铺开发展,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但却已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2.以特破局,打造优势,办出水平。
此次考察的高校或对接国家战略、或深挖地方需求,凝炼特色,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突出发展重点,让优势学科错位发展、优先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如兰州大学的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等;华中农业大学的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等;湖北工业大学的工程学、农业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等;湖北文理学院始终突出发展交通特色,下一步学校将更名为湖北交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因办学特色鲜明,2023年争取到国家发改委安排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资金3亿元。
(三)鼓励多渠道合法合规创收
1.深挖潜力,全员聚财,增收激励。
四所高校都有相应的收入增长激励机制,鼓励校内各部门、单位依托自身职能、条件、优势来创收,并简化办事流程,将奖励经费发放至团队或个人,以此调动全校各部门、单位参与创收的积极性,形成全员理财、全员聚财的良好氛围。学校领导、各部门和单位充分利用出差、学术报告、招生、访企拓岗等机会,积极主动地做好学校社会培训的宣传推介,并专门抽出时间走访拜访各地校友、校友企业、社会爱心企业,不断扩大学校宣传,积极争取各种捐赠,持续汇聚全员创收的合力。
2.整合资源,统筹部署,提升效能。
四所高校对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都有较高的认同度,不断整合和归聚全校创收资源,统筹部署校企合作、各种场地设施开发利用、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有偿服务等创收工作,减少了因沟通与协调产生的时间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及业绩产出,发挥了资源的集聚效应。在社会培训方面,四所高校在校内均有单独的干训楼、培训学员公寓等,其中华中农业大学在学校内自建有酒店式公寓;兰州大学利用学校土地采用BOT模式建设星级酒店,并将学校唯一临街的大楼建设成培训大楼交给培训学院管理;湖北工业大学将学校独立学院划归继教学院经营;湖北文理学院将学校的职业学院划归继教和培训学院经营等。所有这些,都较好地适应了当前培训市场的需要。
三、服务和保障百色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建立健全多元筹资机制,是学校提升办学竞争力、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有效保障和服务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我们认为,除了继续抓好学校党委已经部署的收入征收、增收、催收、收入监控等系列工作措施落实,释放相关政策红利外,当前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下苦功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主业是人才培养,主业完成不好、质量不高,服务社会能力也就有限,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度归属感自然不会太强。一所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不强,无论是来自政府的支持,还是学校自身的学杂费收入,抑或是横向科研、社会培训、各种捐赠等方面的收入,就会面临很大的局限性,都不可能有太大的提升。从政府支持方面来说,近几年来,除了以学生人数为主要测算分配因素的专项资金外,大部分旨在引导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专项资金,百色学院获得的金额明显少于其他同类学校,这折射出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学质量不高、科研学术能力不强等严峻问题。基于此,建议学校直面问题,下苦功夫专注内涵发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建设,千方百计提升各类人才的培养质量。依靠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来带动学校收入规模的突破,这是创收的根本。
(二)集中财力资源支持重点学科专业。通过差异发展、错位竞争、扬长避短,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才能契合当前以扶特扶优扶强为主要特征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导向,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在学校累积债务叠加、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财务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集中有限财力,避免资金使用“碎片化”,重点支持学校的求精求特求强发展。为此,建议学校科学谋划重点学科、专业布局设置,资金重点保障下一步申硕的三个方向(农业、材料与化工、教育)。其他学科专业应围绕这三个方向来进行调整,有的需要缩减招生规模,有的甚至可以停止招生。否则学校财力真的支撑不起,办学层次的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积极主动服务地方发展。这些年,学校在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对学校发展支持十分有限。对此,建议学校在系统谋划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老师独立探索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鼓励引导更多的老师研究探索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以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职能。
(四)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支出管理。当前学校的财务困难既有同类高校的共性,更有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历史累积的债务包袱沉重、隐性欠账多,其中学校多年来各种基建工程项目尾款、货物采购项目尾款,以及历欠的职业年金和养老保险(含滞纳金)尚未支付等历史遗留问题,据初步统计有5000万元左右。这是当年没能坚持量入为出和量财办事、决策不够科学、管理不够规范所种下的苦果。对此,自治区财政、教育等主管部门已反复重申不会救助,只能由学校默默吞下这些苦果。按照目前学校的资源汲取条件和能力,在每年的绩效工资尚未完全有着落、又要保障学校最低限度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分年度多批次去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严控支出成为唯一途径。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精简机构和人员。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学校仍然存在职能机构过多、人员冗杂、办事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建议本着学校事业发展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职能部门的精简优化不能仅仅以上级文件规定的红线为参考标准,而应充分考虑学校的财务承受能力,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原则,避免因人设事。应大幅度精简机构和人员,包括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这样既可以将符合专任教师的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又可倒逼职能部门进一步提高业务素养和工作效率。从而,尽可能挤出相应的经费用于学校还债和事业发展。二是挤出有限财力引进人才。通盘考虑学校财力可能,通过进一步深挖节减各项支出潜力,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以挤出相应的经费,结合学校发展重点方向,将人才引进的重点放在着力打造的特色优势专业上,把钱花在刀刃上,契合扶特扶优扶强的政策要求,以此突出发展重点。同时,学校要做好待遇留人、平台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等工作,努力让引进的人才留得住、干得好。三是规范支出审批流程。目前学校在支出审批管理不够科学合理,主要表现为:参与会办的部门过多造成把关流于形式、不按领导分管工作而是按领导排名先后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出审批效率和资金使用绩效,学校因常年支出进度缓慢而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点名批评。特别是涉及二级学院的公文,学校多年来习惯于由分管某项业务的校领导审批而不是由联系该二级学院的校领导来审批,造成部分工作处于“真空”状态,不利于支出效果的追踪。建议学习借鉴区内外绝大多数高校的做法,真正落实“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要求;在学校领导审批涉及校内部门、单位的公文时,统统按分管、联系来把握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