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石油大学 - 《西安石油大学报》

走进石油摇篮 做铁人式好干部

——学校干部教师赴玉门油田培训心得体会选登

2024-09-14     浏览(21)     (0)

(上接第七版)宝贵精神财富。铁人已去,但对铁人最好的纪念就是带着他的精神继续踔厉奋发、砥砺前行。虽然在今天,我们已不需要纵身跳进泥浆池,以血肉之躯奋力搅拌泥浆来制服井喷,但是面对学校学科建设,特别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态势,进富校长明确指出,拿下博士点是我们当前唯一的出路。躺平不可行,躺赢不可能,我们应成为创业者而非守业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在资源硬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拿出“时不我待,失不再来”的危机感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责任感,铆足干劲,扑下身子切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干快干好,在千锤百炼中锻造成为我们自己心中那个独一无二的铁人。

当前,学校正处于奋力爬坡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伟大精神的强力支撑。作为西石大的一份子,我们要主动把本次学习培训的最新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将铁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一定坚持以“六大行动、七个目标”为指引,大刀阔斧、攻坚克难,一个难题一个难题的破解,一道阻碍一道阻碍的翻越,以持之以恒、接续奋斗的拼搏精神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在加快推进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宏伟蓝图上书写不悔的绚丽华章。

弘扬铁人精神   推动校企合作共赢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子龙

此次学习,让我能够深入聆听铁人王进喜同志的光辉事迹,追溯其精神之源,收获颇丰,内心深受触动。

铁人精神的体

积极的人格魅力:王进喜同志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坚定信念,不仅激励了同时代的石油工人,更成为我们现代人面对挑战时勇往直前的精神灯塔。他那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是对艰苦奋斗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前瞻性的趋势思维:从煤矿工人到放牛娃,再到石油工人、干部,王进喜同志的人生轨迹展现了其敏锐的趋势判断力。他善于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自我提升,这种积极适应变化、勇于转型的精神,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自我迭代的勇气:王进喜同志通过不懈努力,从“一字不识”成长为能在大会上流畅发言的工人领袖;针对钻井中的泥浆配比、岩心收获率等专业问题拓展他的专业能力,让自己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认知升级,成长的背后是他勇于打破舒适区、持续学习的结果。

铁人精神的启示

铁人精神与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六大行动、七个目标”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挑战,我们应秉承“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的铁人精神,争做行动派,跑出加速度。同时,铁人精神也是集体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将其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推动校企合作共赢方面,铁人精神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要勤于思考,敏锐洞察学术前沿动态;夯实基础,强化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坚持求是精神,确保学术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此外,科研工作者应致力于产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学术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社会价值。

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们将以铁人精神为动力,奋力开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贡献力量。

风沙觅得铁人迹   春风亦度玉门关

机械工程学院   吴松

七日研学之行转眼已近尾声,我激动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复,信念与力量从心底油然而生,催生这一切的是什么?我知道,是那道消瘦而伟岸的身影,是那面普通而不凡的面庞,是那缕远去而长存的英魂——铁人王进喜。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铁人王进喜的成长之路。年仅6岁的王进喜带着自己双目失明的父亲讨饭为生,9岁远赴条件恶劣的妖魔山为地主放牛,13岁进黑煤矿做劳工却拿不到工钱,受尽欺凌。苦难并未压垮他,反而磨砺出王进喜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的品质。但仅靠吃苦铸就不了“铁人”。在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中,王进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定跟党走,不畏艰难险阻,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自己的钻井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最终铸就“铁人”精神。

在研学路上,我们参观了“693”人防工程,深达70米的地下之城,蜿蜒雄伟。我深深感到: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人民的安康。我们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先辈中涌现出像“铁人”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等中华民族的脊梁,托起民族的复兴之路。

沿途参观了中石油逸宁光伏电厂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震撼之余,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涌入心头,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强大。这些成就离不开“铁人”,也离不开千千万万受“铁人”精神鼓舞的奋斗者。“铁人”虽已离我们而去,但“铁人”精神长存。“铁人”说过“干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想说“干才是传承铁人精神”。在玉门油田的603岗位上,我亲眼见证了“铁人”精神的传承,在风沙呼啸的山头,两间小屋,数代人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这里,管理维护着159口采油井,吃苦耐劳,勇于创新,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过硬的知识技能不断为祖国的建设输出石油。

这时我不禁在想,传承“铁人”精神,我能做些什么,我该如何去做。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做好做精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铁人”精神的最大传承。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精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和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技能的学生,培养下一代“铁人”;在科研中聚焦国家发展需要,能吃苦、肯钻研,为国家的技术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石油精神绽放艺术之花

音乐系     何云

从聆听专题讲座,到参观玉门油田展览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铁人王进喜故居等地,此次学习培训安排紧凑,让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铁人精神深入心间。王进喜的苦难童年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格外珍惜玉门油田解放后来之不易的奋斗平台。在党的号召下,王进喜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在47年的有限生命里创造了无限奇迹,留下了“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等名言。王进喜获评全国劳动模范,铁人精神也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步入新时代,铁人精神更显珍贵,它呼唤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前辈们在戈壁滩上书写奇迹,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更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国家建设。我们要学习他们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精神,紧跟党的步伐,不畏艰难,勇于担当。

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份红色血脉与基因融入教学与艺术创作之中。新时代的铁人精神、石油精神,都应成为我们创作的灵感源泉。目前,由音乐系负责编排的《中国石油第一女子测量队》舞台音乐剧的部分剧本、音乐、表演唱等内容已经创编完成。创编过程中,我们力求真实再现那段光辉岁月,通过艺术的形式,让更多人感受到石油文化的魅力与力量。此次学习,我们深入体验玉门油田的石油文化与场景,给了我更多的感悟。再后续的创排过程中,我将力求在创作中精准捕捉每一个细节,让作品更加真实、感人。我将用心记录,细心整理,力求创作出一部既具艺术性又具感染力的舞台艺术作品,让师生喜爱,让学校与社会满意,共同传承与发展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