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报》

用爱浇灌花园 用心营造温情

记园林学院学生社团林家营造社

作者:周紫媛  孙铭洁  柯雨炎  刘雨辰    
2024-10-01     浏览(196)     (0)

园林学院林家营造社在乌鲁木齐市首个较为完整的公共参与式社区花园建造完成,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营造社团通过众筹的方式,调动多方力量,将废弃空间改造成为校园的网红一景。营造社的同学们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前往乌鲁木齐市三工街道三工社区的东风花苑,为居民和孩子们重新激活社区的闲置空间,打造一处老百姓喜欢的花园。营造社的脚步不会停止,他们会持久而漫长地让绿意蔓延,以绵薄之力创造温暖的世界。


2024年5月,园林学院林家营造社在乌鲁木齐市首个较为完整的公共参与式社区花园建造完成。这次共建活动是对乌鲁木齐市社区微更新和精细化治理的一次重大突破,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并被乌鲁木齐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林家营造社成立于 2023年3月,是以园林学院本科生为主组建的营造团队,致力于发挥风景园林专业的社会服务价值,为青少年和社区居民提供城市花园建造体验。营造社团成立一年多来,林家营造社团的足迹遍布南京,并走出南京前往深圳、乌鲁木齐等城市,将共建式社区花园模式逐步推广。

从南林出发,将温暖播撒

学校是林家营造社的起点,“林的花园”更是林家营造社从校内迈向城市公共空间乃至全国的第一步。

2023年3月,林家营造社通过众筹的方式,充分调动高校师生、社区居民,社会各界等多方力量,将南林二村破旧车棚旁的废弃空间改造成为校园的网红一景。花园营建期间,社团同学通过组织 “多方利益共同体圆桌会谈”“雨水行动”“秋季更新”等多项活动,招募广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加入花园的可持续管理维护,使花园持续成为校园的一景,成为社区居民和师生们喜欢的校园休闲空间。社团负责人吴东辰告诉记者,南林二村的居民起初并不看好这个 “车棚改造计划”,但营造社同学并未放弃,从社区儿童入手,通过系列参与式主题活动吸引小朋友和家长共同参与,并逐渐获得居民的认可,从而转变角色,积极参与到花园共建中。

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共创队伍。“这个墙要画什么主题、花园里种什么花既美观又易于打理……我们发现,同学和居民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沟通,大家都在为同一件事情而努力。”吴东辰说。

一年四季开花植物成为小花园里最喜人的焦点,春有鸢尾、鲁冰花,夏有绣球、鼠尾草,哪怕到了秋冬,也可以欣赏到由茶梅、玛格丽特组成的别致景观。花园营建营造完成之后成为南林校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曾今无人打扫的阴暗角落开始有小猫咪来晒太阳,曾今荒废的车棚边如今人流不断。林家营造社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株株可爱的绿草红花,还撒下了温暖和谐的种子。

到更远的地方,让绿意蔓延

2023年12月底,同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新疆多所高校联合发起“基于第三空间的社会修复性实验———乌鲁木齐市微更新参与式规划设计”的课题。2024年春天,林家营造社的同学们在指导老师杨艺红老师和刘伟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西行之路。

位于乌鲁木齐市三工街道三工社区的东风花苑曾是新疆东风汽车厂的职工大院。东风汽车厂始建于1953年,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厂房整体搬迁,遗留下来的家属区公共空间面临管理混乱的局面,营造社通过下沉走访调查,发现该社区由于社会人口快速变迁而导致具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社区面临 “文化消亡”的风险,在乌鲁木齐规划管理局和社区的支持下,团队多方考察决定重读东风文化,寻找场地记忆,为东风花园的居民和孩子们重新激活社区的闲置空间,打造一处老百姓喜欢的花园,重新建立起人与人、人与场地、人与自然的链接。

营造社的同学与小区的居民一起筹办以物换物的 “东风集市”活动开启破冰行动,并用获得高度赞誉的 “放学后一小时”系列活动,让社区儿童和家庭高度参与到重建附件的行动中,“东风涂鸦”“东风圆桌会”“小小社区规划师社区探索”等系列活动,从东风汽车厂上至九十岁高龄的退休老爷爷,下至幼儿园的小孩,不同民族的孩子,紧紧链接在一起,居民们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进到花园的营造活动,共同打造属于三共社区特独一无二的东风花园。

在花园工地里,大家摇身一变,成为了播种的“园丁”、砌墙的“水泥匠”、涂鸦的“艺术家”、搬运物资的“后勤工”……在欢声笑语中,一面面白墙被充满想象力的涂鸦填满,螺旋香草塔花园拔地而起,孩子们喜欢的图书漂流角盖起,夜晚一盏盏太阳能灯点亮花园,一份份浓厚情谊由此建立。原本杂乱无序的社区闲置空间一改往日的破败颓唐,取而代之的是植物们的恣意生长、居民们的辛勤维护。

“社区的网格员马姐从一开始不愿意搭理我们,到花园建成后亲自带着双胞胎女儿主动维护花园,甚至和同事一起收废品卖钱来给花园添置新植物,这种巨大的改变让我很感动,说明他们真正把花园当成了自己的一个家。”吴东辰说,这时花园承担的责任早已不单单是改善人居环境,更是社区居民的“避风港”与维系情感的纽带。

乌鲁木齐市高新区 (新市区)三工街道三工社区相关负责人也感慨道,“东风花苑的社区花园建设,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社区、物业和居民的心理距离,希望这样的花园未来越来越多。”

择一方净土,让心灵贴近

科技迅猛发展,现代人的领地意识愈发强烈。空间上的隔阂势必带来心灵上的疏离,当下的社区正逐渐失去曾经淳朴温馨的氛围。

为打造更有温度、有人情味的老年病医院,2024年4月6日,南京市中心医院团委联合林家营造团队开展“疗愈花园”共建活动。然而,如何在紧张局限的空间中挖掘出一方承载温暖的净土,又如何鼓励工作繁重的医护人员参与到花园共建中,都成为林家营造社必须面对的难题。

起初,医护人员并没有表现出对共建花园的兴趣,然而,随着营造社共建活动的一步步推进,“植愈科普”“植物社交”“创意手作沙龙”……这些活动给医院增添了活力生机,旧物改造更是激起了医务人员的动手热情。废弃的置物架、输液架等,在医务人员们的手下变身成“移动花车”,绽放的花朵、垂髫的藤蔓,装饰了灰暗的空间,更装点了无数疲惫的心灵。

花园建成后,医院护士刘政激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配文“医院疗愈小花园,夜间也很美。”图中的花园在夜间静谧而安详,色彩斑斓的植物在暖黄的灯光下被衬得更加温暖。团队副团长李美慧表示,不少住院的爷爷奶奶已经把每日下楼到花园驻足观赏、在花园边晒晒太阳聊聊天当作每日必做之事,医院工作人员利用休息时间来管理维护花园,修剪下的新鲜薄荷叶被送到各个科室、病房,给炎炎夏日带来清凉。大家都用自己的力量让疗愈花园在医院持续传递着温暖和友爱

一座花园的建造也许只需数天时间,但带来的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从协商、共建,再到维系,林家营造社的每一个同学用真诚和热爱,让人们从“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疏离迈向携手共建、居民共治、成果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花园营造最打动人的地方往往就是空间与人的互动,这种互动甚至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团队副团长丁梓函说道。

林家营造社的脚步不会停止,他们会带着那份对自然的敬爱和对人类的关怀,持久而漫长地让绿意蔓延,以绵薄之力创造温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