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出了明确方向。河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强调,“要着重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进一步赋能“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一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影响并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学校的学科发展现状是尚无学科进入国家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高峰学科不够突出,高原学科特色不够鲜明,交叉学科建设滞后。下一步,我们既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又要结合学校自身传统特色,持续优化学科发展生态,重点以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大高峰学科为核心,辐射带动控制、计算机、化工、电气、管理等高原学科发展,加强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加快培育特色人文社会学科,营造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环境。在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打造一两个突破点,将优势学科的一两个研究领域打造成国内第一或取得明显优势地位。例如,机械学科在保持重型机械领域全国领先水平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工程机械领域的建设,学校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建设水平目前已达到国内前三;材料学科在整体建设水平跻身国内一线的同时,在高压科学领域已经达到全世界领先水平。二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当前,学校人才培养沿袭过去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的发展规划,“五育并举”高水平育人体系尚未形成,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还未取得突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量偏少。下一步,学校要着眼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早日建成“名师、名课、名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培优模式。要坚持抓青年、抓骨干、抓名优,搭建名师培养机制;充分运用学校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用,组建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名课;统筹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课程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相融合,形成燕大特色的高质量教材体系。通过全方位的工作举措,加快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国家教学名师团队建设、国家教学成果奖申报做好充足准备。三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线。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学校目前高层次科研成果产出的潜力有待深入挖掘,人才引进速度的放缓进一步增加了科研成果产出压力,人文社科整体科研水平仍然偏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效能有待提升。下一步,学校要继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大人才、大团队、大平台”三位一体的燕大科研模式。学校的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就是上面提到的“大平台”,我们要举全校之力建设好这两个实验室,但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不但要总结凝练好这两个平台的建设经验,使之发生有效裂变,还要不断挖掘其他高原学科、交叉学科的潜力,催生孵化新的增长点,使“大平台”真正成为汇聚“大团队”、产出“大成果”、塑造“大人才”的基地,更好地助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燕大力量。何为大事要事?现阶段能让学校办学实力快速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先手棋”,就是我们要优先聚焦的大事要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必须集全校之力确保这些大事要事出成绩、有成果、见成效。具体来说,下半年要重点关注的大事要事有以下4项:一是力争在“双一流”建设关键指标上取得重要突破,实现全体燕大人的梦想。我们已经进入“双一流”第三轮遴选的冲刺阶段,学校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争取国家队“入场券”上。新的国家科技奖评选工作可能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启动,这也是第三轮“双一流”建设遴选前的最后一次机会。科研管理部门和相关报奖单位要认真总结申报国家科技奖的经验教训,平衡好科研成果与评选条件的关系,紧盯国家奖评选的最新动态。学校各部门要全力配合、协同发力,为国家奖评选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确保在第三轮遴选前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顺利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既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检验,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前期我们完成了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扎扎实实将评建工作引向深入。现在,迎评工(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