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政府十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首位。
走高水平科技创新之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当今建筑业从“增量发展”到“提质增效”转型的必然要求。在这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时代“新”潮中,我们需要科学处理好“三对关系”。
科学处理“新”与“旧”的关系。新与旧,对立统一,都是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新”是在破“旧”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建立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必然要求打破旧束缚、旧产业、旧模式,给新生事物腾出发展空间。把“家底”盘活,该发力的领域坚决发力,该舍弃的产业果断舍弃,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才能让新质生产力动能更充沛、活力更彰显。我们要在商业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施工模式等方面开展系列改革创新,探索央地合作、合资参股、并购重组等新模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对“卡脖子”难题和前沿性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形成以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技术绝活。然而,“立新”也不能完全摒弃旧的东西,“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旧”的不等同于“低端”,铁路、公路、城轨、市政、房建五大传统市场作为“基本盘”,不能当“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腾笼换鸟,腾笼不能空笼。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之间不是片面的“破旧立新”,而是“以新带旧、以旧促新”接续发展的升级换代。要立足实际,不踩“急刹车”,不搞“一刀切”,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充分运用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数字建造、智能建造共同推动建造方式的变革,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科学处理“快”和“慢”的关系。“来而不可失者,时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掌握快与慢的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关于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统一认识,并在积极推进中,但这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机遇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需要准确识变、主动求变,才能把机遇转化为效能。既要抢占先机,“看准了就抓紧干”;又要“保持耐心”,防止“犯急躁病”。需在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上,找准“进”的切入口;在创新性、前沿性技术上,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把握节奏和力度,增添“快”的成色,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在抓住机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等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事情上,要用“快思维”、做加法;在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的事情上,要用“慢思维”,做减法。快慢之道,是创新之道,更是发展之道,需辩证统一,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找到关键“密钥”,让新质生产力集聚起的创新动力、向新合力,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科学处理“量”与“质”的关系。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囊括了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体现了产业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寻求的是“量”与“质”之间的平衡。“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叠加、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要保持“增”的态势。整合传统建筑市场优势资源,聚焦新能源、大数据、区块链、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保持新兴技术增长态势,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源头活水。要蓄积“转”的动能。精准把握新兴业务新兴市场发展趋势、产业模式和技术方向,以“国家鼓励、主业所至、能力所及”为原则,重点深耕高附加值行业,加快向上游、高端产业和“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升级。要推动“质”的跃升。以加快新质建筑生产力为牵引,积极探索孕育出“5G+建筑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应用场景,加强新型建筑人才、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有机融合,推动工程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管理升级实现关键“一跃”,促进工程建设朝科技含量高、关涉领域新、要素配置优的方向发展,提升建筑工程的科技含金量。